《校友通讯》

兴教助学的“中大校友之家”

发布时间:2008年09月24日来源:浏览次数:885

沈潜

 

  我们一家有四位中大校友,堪称“中大校友之家”。

   我的父亲沈祓,字涤生,1920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以下简称南高师——东南大学前身)数理化科。毕业后任中学数理化教员多年,颇负盛名。后又在家乡担任中学校长及教育局长,复又担任江苏省教育厅督学,对于地方教育极有建树。

   我的二叔沈祎,字亦珍,1917年考取南高师工业专科。读完一年级后,当时的北京政府教育部决定通过考试,选20名学生送往香港大学公费就读,在全国四所高等师范,每校五名。南高师选送的学生因成绩优异,多取一名。我的二叔名列其中,于1918年入学,1922年毕业。毕业后初在集美师范任教,后又在素有华侨学校之称的暨南大学附属中学主持教务。1927年应聘江苏省立上海中学。1933年江苏省教育厅在全省各省立中学考选教员一名赴美深造。他以优异成绩获选,乃于次春负笈美国密西根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后,连同所修超额学分转入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终于以五学期两暑假时间完成了教育博士学位,他是中国学生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这一学位的第一人。1936年学成归国,曾任中央大学教授。

   我的二叔母李兆萱先考入北京大学预科,修毕两年课程后,转学到中央大学,于1930年在法学院经济系以全系第一名成绩毕业,被选任中央政治学校助教。1934年赴美国密西根大学从名师专攻会计学,获得会计学硕士学位。那时我的二叔正在密大研究教育,遂相识而结为夫妇。学成回国后,历任大学教授或系主任。现已退休,定居在美国洛杉矶。

   我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于1942年毕业于重庆沙坪坝中央大学机械工程系。当时正值抗日紧张阶段,祖国大片国土沦亡。毕业后,为报效祖国,进兵工厂任技术员,昼夜坚守岗位,制造炮弹,供应前方。抗日战争胜利后奉召回母校担任培养机械人才的助教工作。1949年新中国成立,全国经济恢复时期,百业待举,各行各业急需机械设备,深受时代使命感的驱动,投入工作母机(Machine Tools)的研制工作。在担任无锡机床厂和险峰机床厂总工程师期间,先后发展无心磨床、内圆磨床和轴承磨床三个系列的产品。后又研制重型外圆磨床和轧辊磨床,填补了国内的空白。

   我们一家系江苏省高邮市人,家有祖宅房屋十余间,比邻高邮市第一中学。该校校舍不敷应用,我们全家都同意将祖屋捐献给该校以扩充校舍。地方政府十分重视,特拨给专款在高邮市第一中学校园内建造兴学亭,并在我们家的原址竖立纪念碑。兴学亭落成后,地方政府于1988年特邀有关知名人士举行落成典礼。

   为了奖励优秀教师和学生,为祖国培养栋梁之才,沈亦珍博士夫妇在高邮市第一中学设立沈母王太夫人奖学基金,在上海中学设立沈亦珍博士奖学基金,李兆萱教授在南通师范设立李伯韫先生奖学基金,我的大哥沈晋又在西安理工大学设立沈晋奖学基金。以为祖国培养人才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