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通讯》

东南大学:四位一体推进研究型教学

发布时间:2009年03月17日来源:浏览次数:1236

 
  近年来,东南大学积极构建与研究型大学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加快推进教学模式从传统的知识传授型教学向研究型教学转变,建立起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自主研学、网络助学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理论教学 高水平教授为新生开设学科导论课

       东南大学鼓励教师突破各课程自成体系的樊篱,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整合,突出主干,删除重复,加强知识综合和学科交叉。该校机械学院在全国率先构建起以创新设计和现代机械系统总体方案设计为主线、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设计能力的新机械设计课程;土木学院将10门工程结构类课程,整合凝练成综合性更强的工程结构设计主干课程群;从80年代开始,大电类整合形成了由10门理论课程和5门实践课程组成的学科基础课程平台;90年代,大土木整合形成了共享的学科基础平台。目前,该校对课程的整合已经进入专业主干课的纵向整合阶段。
        同时,学校鼓励教师结合课程特点不断改革教学方法手段,将优化的内容,以精彩的方式,传授给渴望求知的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每个专业由高水平教授为一年级学生开设学科导论课,是东南大学课程改革的一大特色。目前,全校共开出58门学科前沿课。这些教授将国内外考察过程中搜集到的最新资料或图片以及自己的研究成果,经过精心的筛选,连缀起该课程的教学体系及各部分教学要点,形成了独特的教学模式,这种大信息量、大广角的授课模式,让学生感受到“高峰体验”,产生了科技创新的动力,深受学生欢迎和好评。

 

        实践教学  开展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训练

        东南大学将实践教学分为3个层次,即普适基本要求层次、学科基础实验层次和综合实践训练层次。普适基本要求层次使学生刚入学即能了解工业生产全过程和相关要素,增强工程意识,实现学习方式从中学向大学的转变。学科基础实验层次使学生养成科学、规范的研究习惯;综合实践训练层次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开设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探索性实验是实践教学的重点。目前,东南大学全校理、工、医等专业课程体系中含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的课程占实验课程总数的90%。
        为满足教学需求,学校不断扩大实验教学开放度,构建了由网络化实验底层设计、资源平台、管理平台三部分组成的实验(实践)教学网络平台。全校各公共基础实验中心和大类学科基础实验平台全部实现了网络化实验室底层设计。学生可自主确定并预约实验时间、选择实验项目、进行相关技能测试、完成实验预习与复习等。
        学校也非常重视校外的实习环节,每年近100门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课程的教学在校外单位完成。一批学生通过“爱因斯特计划”,远赴美国、德国、法国等国的大型企业实习,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自主研学 设置课外研学学分,打造一体化平台

        建立课内外一体化的自主研学平台是东南大学推进研究型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在课内,学校开出80多门研讨课和58门学科概论课,鼓励开展“启发、互动、探究式”的课堂教学实践;在课外,学校出台了《学科重点实验室面向本科生开放的管理办法》等文件,引导高水平的学科、科研支撑本科教学,设置课外研学学分,要求每位学生必须通过课外自主研学活动取得两个课外研学学分。目前,每年学校举办的大学生学科竞赛项目近50项,参与人数达2000多人次;每年本科生参加科研训练计划项目共约3000项,参与人数超过10000人次。学校的各类实验室,包括基础实验中心、专业实验室、国家和部省重点实验室、国家和部省工程中心成为学生自主研学的重要场所。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的“生物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面向本科生开放,吸收本科生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学生在此良好的科研训练平台上先后发表论文40余篇,被SCI、EI收录21篇,取得专利10项。

 

        网络助学 开放300门课程,实现网上教学互动

        东南大学网络助学平台由“走进东大·概况”、“走进东大·学习”、“走进东大·研究”、“走进东大·育人”、“走进东大·生活”5个部分构成,学生可以快捷地获取在校学习、研究、生活的全方位支持信息;初步建成集资源建设、资源使用、资源管理和成果展示为一体的东南大学课程中心,以满足教师网上备课、教学、答疑,学生上网自学、复习、讨论的需要;课程中心约300门课程面向学生开放,这些课程分别实现了网上布置作业、网上讨论答疑、网上测试等功能,教学的时空范围得到拓展,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郑立琪)

2008.9.4.《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