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通讯》

没有他,就没有南京古生物所/《现代快报》

发布时间:2010年03月15日来源:校友总会浏览次数:976

 

 
        南京古生物所,是我国乃至亚洲最大的古生物学研究所,被誉为“世界三大古生物学研究中心”之一。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个古生物所是著名地质学家、教育家、新中国地质事业的主要奠基人李四光亲手创建的。昨天是李四光先生诞辰120周年,南京古生物研究所召开了专家座谈会,会上透露了很多李四光鲜为人知的秘密。
淘书推涨国际旧书市场
       南京古生物研究所很多专家都是李四光先生的学生。
        同为南京古生物研究所的类研究专家张遴信是与李四光有一面之缘的,讲起来他自己都笑了,“拿着一大堆文件让他批,一句话也没说得上。”不过,张老对李四光在古生物所的情况却了如指掌。张遴信称,李四光最喜欢吃的是厨师最拿手的板栗烧鸡和豆腐乳烧肉。
原南京古生物研究所所长穆西南谈到李四光也是感慨万千,“如果没有他,也就没有我们这个所了。”他透露,当初李四光在南京成立古生物研究所后,一方面把国内主要的古生物学家召集起来,大概有22名,然后就是研究必不可少的标本和文献,“中国地大物博,找标本并不难,但是文献可就难了。”据透露,建所初期,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科研基本条件就是补足重要的古生物学文献资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19世纪西方出版的原始文献。当时新中国成立不久,百废待兴,在这样困难的情况下,国家不惜斥巨资由李四光组织专家奔向世界各地旧书市场,收购有关古生物文献,“由于采购量太大,曾经—度导致国际旧书市场价格上扬。”
       正是淘来的这些文献满足了科研的急需,并为南京古生所图书馆以后建成国际上著名的亚洲第一古生物学专业图书馆奠定了基础。
创造“■”字沿用至今
是一种已绝灭的单细胞海生动物,大多数在浅海底栖息生活,靠着丝状伪足缓慢行动,以纺锤形最为常见。故按形态,日本人译称“纺锤虫”。但李四光并没有沿用“纺锤虫”术语,而新取名“■蜗”,示意这类动物形态如我国古代纺纱用的纺锤—筳。他把“筵”字加上“虫”字旁,创造了“■”字。地学界至今一直袭用这个名称。
昨天,中科院南京古生物研究所■类研究专家王玉净告诉记者,■绝大多数保存在海相石灰岩中,在地质上延续时间短,演化迅速,地理分布广,它是划分对比石炭纪、二叠纪海相地层的重要化石之一。“1927年,李四光老师推出了重要专著《中国北部之科》。”王玉净称,这本著作及李四光的发现,在中国煤矿发掘上起到了很大作用,“■生活在石炭纪,二叠纪就没有了,只要发现■类化石,那么就可以很容易找到煤旷”。
最先提出地震可预测
        穆西南还提到,李四光是国内第一个提出地震是可以预测的人。
       1968年冬天的一个深夜,周恩来总理紧急找他,说有关方面向国务院报告,当天清晨7时某地将发生7级地震,请国务院批准立即通知居民搬到室外去住。周总理问:“李老,你的看法怎样,真是这么急吗?”李四光马上给当地的一些观察站打电话了解情况,然后根据自己的分析判断,对周总理说明不必发警报。后来的事实证明了李四光的判断:该地没有发生强烈地震。
       李四光晚年仍极大地关注地震研究。逝世的前一天,他还恳切地对医生说:“只要再给我半年时间,地震预报的探索工作就会看到结果的。”其次,李四光还根据数十年来对地质力学的研究,从他建立的构造体系、特别是新华夏构造体系的特点,分析了我国的地质条件,说明中国的陆地一定有石油。后根据他的建议,在松辽平原、华北平原开始了大规模的石油普查。从上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勘探部门相继找到了大庆油田、大港油田、胜利油田、华北油田等大油田,在国家建设急需能源的时候,使滚滚石油冒了出来。这样,不仅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也使李四光独创的地质力学理论得到了最有力的证明。
09.10.27《现代快报》
(注:李四光为我校杰出校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