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通讯》

科技创造未来 知识奉献社会——记杰出校友、江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缪昌文

发布时间:2010年09月10日来源:校友总会浏览次数:3516

 

 
    1957年,缪昌文出生于江苏姜堰的一个小乡村。母亲和祖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但父亲和祖父都是读书人,祖父是当地有名的私塾先生,父亲也是个教书匠。在缪昌文很小的时候,祖父就教他《论语》、《大学》、《三字经》、《儒林外史》等儒家经典,并常拿《论语》中的一句名言“磨而不磷,涅而不缁”教育他要时刻做一名正直、诚实的人。父亲也继承了祖父的家训,对缪昌文要求很严。由于深受祖父和父亲的影响,缪昌文自小就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学习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更重要的是,祖父和父亲的言行深深地影响了缪昌文,让他在以后人生的道路上,能长期保持着一颗谦虚、谨慎而又朴实感恩的心灵。
冷门专业的高才生
    1977年末,全国恢复高考。已经念完高中的缪昌文,在经受农村艰苦生活的三年磨炼后,依靠自己比较扎实的高中基础,终于有了一个实现自我的机会。他凭借优异的成绩幸运地成为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大学生,成为东南大学(南京工学院)当时招生的800多人之一。
    走进校园,一切都显得那样新鲜。从文革中刚走出来的同学们对书本充满了无限神往。同时,那些多年没有走上讲台的老师也在呼唤科学的春天里焕发了勃勃干劲。在师资、书本、资料奇缺的情况下,孙伟、章春梅等老师经常自编讲义,再刻成钢板油印给大家。在简陋的实验室里,老师们不辞辛苦,一遍又一遍地给同学们示范着枯燥的实验。老师们的辛勤耕耘无时不在感召着同学们,大家都争先夺秒地在知识的海洋里奋力前行。在勤勉、上进的班集体里,缪昌文表现十分突出,很快他就担任了系里的宣传委员。
    尽管缪昌文所学是看来很冷门的建筑材料及制品专业,但机遇往往垂青于有准备的头脑。大学毕业后的缪昌文,正值国家科技人才青黄不接,出现断层的特殊时期,品学兼优的他被分配到中国水科院。两年后,他调到江苏省建科院工作,凭借出色的表现不久便成为江苏建科院到丹麦进修的第一人。刚到丹麦时,留学生中有不少是外国政要的公子,谁也不会去青睐像缪昌文这样一个既无背景、又孤身一人求学的中国农家子弟,言谈举止中不时对这位自来东方古国的留学生流露出轻鄙之意。秉承祖父和父亲诚实做人、认真做事的缪昌文暗中给自己鼓劲,一定要抓住这难得的机遇学出真本事,用成绩给大家证明:中国的学生更优秀。当三个月的基础理论和研究、实验技能培训结束后,缪昌文的优秀成绩令导师和同学们刮目相看,在项目实施阶段,缪昌文的创新思路,就连那位学识渊博的导师也为之惊诧。导师常邀缪昌文一人和他一起共进晚餐,这使得缪昌文获得了更多的与老师交流的机会,也收获了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导师常对自己所带的其他研究生说:“如果你们都像Mr Miao这样,我就太高兴了。”
    在丹麦的一年,整天泡在封闭的实验室里,相当于在国内四年的工作成效。那时他根本无暇顾及心爱的妻子和女儿,虽然备尝艰辛,但研究技能和创新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转瞬间,一年的国外学习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丹麦的同行看中了缪昌文深厚的潜力,邀请他留在丹麦工作。盛情之下,缪昌文没有丝毫心动,毅然放弃在国外优厚的工作和生活待遇,如期回到了江苏省建科院。
让知识产生财富
    “有知识就要让知识发挥作用,让知识产生财富。”——这不是一句空话。在丹麦留学时,他目睹国外先进的专利和发明很快就能用到实际生产中,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于是暗下决心,一定要从纯理论的研究中解脱出来,把一个个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促进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1990年,缪昌文被委以重任,由他牵头组织科技攻关,在国内外首次实现了用烧结法生产过去被公认只能采用熔融法生产的材料。在此基础上,他又通过将产品的性能复合产生叠加效果,派生出新的产品。该项成果能将修补水泥路面的时间由几十天缩短到只要几小时。其中许多技术参数已超过日本、美国的最新产品,被国内混凝土外加剂学术界认定为具备国际先进水平。
    1993年,缪昌文自筹资金5.5万元,带领项目组一班人很快建起了一条简易的混凝土外加剂混配生产线,生产自行研发的外加剂,结果当年就盈利50万元。此刻的缪昌文并未陶醉于初尝胜果的喜悦中,他敏锐地意识到:拥有自主科研成果,依靠自己的企业生产推广是多么重要!1994年,缪昌文在院领导的支持下,亲手创办了科技产业化基地—江宁道鹭建设材料厂,将其主持完成的 “JM系列混凝土增强剂 ”等6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快速转化为新型建筑材料。仅仅两个月,企业就创造了60万元的利润。2002年,为了更好地放大科研成果的价值,缪昌文一手创办了有利于成果转化的实——江苏博特新材料有限公司,建立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生产线。
    凭着对事业的执著追求,缪昌文创办的建材厂很快将产品推广应用至全国数十个省、市、自治区的水利、交通、能源、市政、港口和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建设工程。他们首个将国产外加剂推广应用到我国的核电工程之中,解决了原来国外产品解决不了的问题;长江三峡三期工程采用这一成果,有效解决了大体积混凝土的温控问题,至今未发现结构性裂缝,被称为“世界建坝史上的奇迹 ”;世界最大的斜拉桥——苏通大桥应用该项成果,解决了306米高的超高索塔一次性泵送混凝土施工和268米超长T型钢构架无结构裂缝施工以及4万立方米大体积承台无裂缝等高端技术难题……这些项目的成功同时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工厂以连年翻番的速度奇迹般成长。
从高级工程师到现代企业家
    2000年,缪昌文凭借出色的业绩和较高的威信,出任江苏省建科院院长一职。在一把手的岗位上,他想得更多的是如何谋求更大的突破。2002年5月,缪昌文敏锐地看到了科研机构未来的发展方向,在许多人的观望和等待中,他又一次迈出了让人惊讶的一步,走在了改革的风口浪尖。他带领全体职工率先改制,全院上下出资买断全部国有资产,由过去的政府财政差额拨款的全民事业单位改制成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风险自担的股份制民营科技型企业。从改制前全国建设系统效益较好的科研事业单位,到改制后的股份制民营企业,江苏建科院要跨越的不仅仅是体制上的门槛,还要从“等、要、靠”的旧习惯中解脱出来,走一条创业自立的发展之路。
    事实证明了缪昌文的远见。改制后,江苏建科院从事业单位体制的避风港里迅速走出来,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搏风击浪。灵活的经营机制、良好的经营基础、加上观念更新的员工队伍,新成立的公司当年就实现产值1.8亿元,公司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江苏省建科院有限公司,一跃成为国内规模较大的综合性建筑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机构,成为全国具有代表性的创新型民营企业。
    为了克服和纠正“小富即安、小富即满”的不良思想,缪昌文展现出一位远见卓识的战略家的风采,在全院范围开展以“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为主题的“三感”系列教育活动,让全体员工意识到市场竞争的激烈,鼓励大家继续走出去放手一搏,迎接市场的考验!缪昌文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发展如同在斜坡上行走,保持原样就是后退,小步快跑也是停滞不前,必须大步跨越才能求得发展。通过不断的思想启发,全院上下统一了认识,明确了发展目标,形成了以自主知识产权产品为主线,以高质量的技术服务为内容,多领域、多元化发展的战略思路。缪昌文也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完成了从高级工程师到现代企业家的转型。
    在实际工作中,缪昌文深受祖父和父亲的影响,特别讲究诚信,做到言必行、行必果。有一年年底,博特公司在核算完成工作量和年底奖金的时候,一位员工由于在推广某项新材料上讲究方法、措施得当、勤奋苦干,所以远远地超额完成了年初制定的计划任务,按照年初规定他要拿到几十万元的年底奖金,这在当时是相当惊人的一个数目,而且这比其他人要多好几倍、甚至几十倍。是否足额发放奖金在当时引起很大争议。有很多人来找缪昌文,劝导他要“一碗水端平”,以免伤了多数人的积极性。但是缪昌文认为,这位员工所得完全符合规定,也是他的辛苦劳动所得,而且,政策的制定是很严肃的事情,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所以,他力排众议,支持博特公司足额发放了奖金。这件事在整个院里引起了轰动。一时间,能者多劳的观念深入人心,一些原本反对足额发放奖金的人也都看到了工作的快乐和希望,大家都争先恐后地投入到实际工作中。
    作为董事长,缪昌文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特别爱惜人才,他认准了自己的人才定律——不仅要有一流的业务水平,更要有高尚的人品、人格。“我们提倡能者上,最能者上,敢为人先者上,尽心奉献者上。而所谓‘能者’,是指德才兼备的 ‘千里马’”。他总强调要用好具备五种素质的人:即有思想的人、对事业忠诚的人、最能干的人、最肯干的人、比自己强的人。缪昌文是这样说,更是这样做的。博特公司总经理刘加平在学术上敢想敢为,创新意识浓;在管理上敢于突破传统模式,打破常规,缪昌文将他提拔到博特公司一把手岗位,并送到美国进修学习,现已成为国内的混凝土专家。在他的带动下,博特公司内部管理规范,竞争力强,产值连年翻番,成为全国同行业的龙头。
    缪昌文的创新技术成果在国际上颇具影响。许多国外同行看好了中国这支“潜力股”,有些跨国公司还私下承诺如果联营,将给予很多优惠,更有甚者要以高价兼并博特公司,而缪昌文坚信,中国人有能力自己经营,合作可以,兼并坚决不行。
   “我尤为看重博导的身份”
    在缪昌文的人生履历中,有多重身份——博士生导师、董事长、全国人大代表,等等。每一种身份背后都蕴含着一种责任和义务。在多重角色中,他尤为看重博士生导师的身份。在他看来,这既是自己的一份本职工作,也是自己创业的基础。由于和我校材料学院孙伟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有长期良好紧密的合作关系,并常受到吕志涛院士、孙伟院士等老师的关心和指导,缪昌文说他不仅从老师那儿学到了专业知识,而且也被老师高尚的人品人格的魅力所感染。2008年,他参与孙伟院士为首席科学家的973项目“环境友好现代混凝土的基础研究”,并负责二级课题项目“现代混凝土服役性能提升技术”。在繁重的工作之余,他坚持亲自给博士生和博士后上课,并经常召集他们讨论问题。1999年,他还在东南大学开设《混凝土外加剂》课程,为本科生上课。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从1982年开始,作为学术带头人的缪昌文,一直潜心于混凝土外加剂的研究,多次取得具有创新性的发明成果。他带领科研团队,特别是自己的博士生队伍不断追求卓越,从一个冷门学科起步,逐步使科研成果得到国际学术界的认可。2002年3月,缪昌文创办的江苏省混凝土外加剂科技开发基地,被建设部授予引领行业技术进步的“科技产业化基地”。“高耐久混凝土评价与失效机理及寿命预测”等三个项目连续三年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而“环保、节能型高性能混凝土外加剂的研究与应用”等三个项目更是连续获得2006、2007、200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缪昌文个人也获得了“何梁何利奖”、“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江苏省首届创新创业人才奖”,并被评为“江苏中青年首席科学家”。2009年,江苏建科院申报的高性能土木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成功获批,这将为缪昌文和他的科研团队提供更好的发展契机。
    在丹麦的留学生涯,让缪昌文认识到,一个好的工作环境,就是一流的科研条件。所以,他在科研条件改善上舍得下本钱。近几年公司已先后投入几千万元,建起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建设部科技开发基地,申请建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企业院士工作站等一系列科技创新平台。在他的有力推动下,江苏省建科院与丹麦、加拿大、荷兰、美国等多个国家相关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互动式交流关系。
    作为校友,缪昌文长期以来还一直关心着母校的发展,关爱着同学们的成长。早在从丹麦回国不久,缪昌文就将自己所获的第一笔奖金共20万元,全部捐给了母校,在东南大学设立了“缪昌文奖学金”。2003年土木学院建院80周年、丁大钧教育基金会成立……他都亲自抽空参加并给予资金等各方面的支持,母校的事情一直放在他心里的重要位置。
     为更好地勉励后学,2009年5月27日下午,缪昌文在吴健雄纪念馆报告厅做了一场“我的创业之路”的主题讲座。现场气氛热烈、座无虚席。他以一位长者、校友的身份,结合自己的个人成长及现况,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平易近人的语气为同学们奉上了一次精彩的演讲。他的演讲结合实际,对现实问题阐述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他站在一定的高度,就同学们对一些社会现象产生的思想困惑,进行了分析和疏导。他的演讲,给同学们思想以启迪,为大家的在校生活和未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建议。
荣誉与责任
    “人民代表为人民”——这是人大代表缪昌文的庄严承诺。作为第九、十、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他以自己十几年的履职经历真正诠释着这句话的深刻内涵。在他看来,人大代表绝不仅是荣誉,更是一种责任。虽然平时担负着繁重的管理、科研和社会工作,但他一直以饱满的热情和平和的心态投入到人大代表履职工作中去。他关注民生,关心民情,密切联系群众,经常深入基层了解情况,掌握第一手调研资料,凭借知识分子敏锐的目光和严谨的态度,在履职的十余年中,共提出了二十多份高质量的议案。这些议案有关注建筑行业节能减排的,有建议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有建议充分发挥工业性研究院作用优化科技创新体系的,也有关心农民工合法权益保障以及农村中小学教师利益保障的,特别是他提出的修改科技进步法的提案,得到了全国人大常委会以及相关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进入了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的审议内容,他也作为特邀代表列席了全国人大常委会,亲身感受代表所提议案得到讨论和答复的过程。
    2009年的全国人代会上,缪昌文一下子带来了7条建议,将自己对于经济发展、社会生活的观察思考与调查研究,融入1.4万多字的建议之中。在他看来,这些有价值的议案绝不亚于他的创新科技成果,每一份都意味着心血的结晶和沉甸甸的责任。2010年,他带着五件精心准备的议案参会,并在会议期间接受了中央电视台、《中国建设报》、《中国经济网》等媒体的采访,为国家发展和改善民生积极建言献策,切实履行人大代表的神圣职责。
    “十余年的人大代表生活,我最深的感受并不是荣誉和鲜花,而是法律意识更强了,通过不断的学习,个人素质得到了提高,也更深切地意识到肩上的责任更重了。”在缪昌文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新时期人大代表踏实、敬业、执着、奉献的时代风采。
    在江苏省建科院内有一排大字——“科技创造未来,知识奉献社会”,这正是缪昌文对于个人和企业发展的理念。近三十年来,枯燥的实验数据让他有过烦恼,最新的科技成果不能很快实现转化让他有过急躁,激烈争议的改制也曾让他徘徊……但是,缪昌文时刻牢记祖父和父亲教导的“磨而不磷,涅而不缁”的古训,以勤勉、诚实的原则和行动坚守着自己的不朽理念,在祖国这片美好的土地上描绘出了多彩的人生画卷。
(嵇 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