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通讯》

苍松瞩望处 居上喜后来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14日来源:校友总会浏览次数:799

    三尺讲台,是平凡的教师工作。在这平凡的岗位上,中国近现代水彩画开山大师李剑晨先生一干就是近八十年。他没有用自己的才华和勤奋,专攻美术,取得更大的名气,而是做了一支默默燃烧的蜡烛。下辈子,他还想当老师。今年是李剑晨诞辰110周年,他的女儿李蕾、儿子李文,满怀深情地记录了李老这默默无闻的八十年。

父亲当了八十年教师
    当一辈子教师的人不少,但当了近80年教师的人恐怕就凤毛麟角了,而我们的父亲——中国近现代水彩画开山大师李剑晨先生就是这样在小学、中学、大学执教鞭整整79年。在这漫长的教学生涯中,培养的学生成千上万,真是桃李满天下、高徒遍世界。
    父亲出生在河南黄河边贫苦的黄泛区,20岁从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后就走上了小学的讲台。由于对艺术的挚爱,2年后以第二名成绩考入北京国立艺专西画系,与李苦禅、王雪涛同窗。毕业后受聘于河南省立第一、第五师范学校、省立第一中学等地任教,开始了第二次教学生涯。35岁又考取了公费赴英、法留学。和徐悲鸿、蒋碧薇、潘玉良一起徜徉在塞纳河边写生作画,还曾与毕加索一同切磋过中西方艺术之别。
    回国后,冯玉祥命其担任河南省博物馆馆长,然而他只干了半年就放弃了这个他一生中最高的职位,回到了教师的清贫岗位,接替潘天寿大师,担任重庆国立艺专教务长兼西画系主任,后又受聘于国立中央大学建筑系任教,一直到103岁去世,做了一辈子教师。
92岁赴台办画展
    父亲92岁时应台湾官方邀请,成为第一位在台举办个人画展的大陆画家。在台的学生们听说后,纷纷奔走相告,从台湾各地赶来台北祝贺,都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了,几十人抢着跟老师握手,兴奋得热泪盈眶。有的述说着当年困难时李老师脱下自己的棉衣给他穿、有的说在他最落魄时李老师周济他生活费渡过难关、有的回忆嘉陵江边和李老师的彻夜长谈……台湾著名画家吴承砚、单淑子夫妇激动地提起抗战期间在重庆当学生时,到隔壁沙坪坝中央大学,挤在教室走廊上听父亲的课,因为太热爱美术了,下课后忍不住又继续请教,父亲竟把他千辛万苦辗转数国从法国带回的珍贵画册借给他们回去看,这在抗战时的重庆多么难得!他们只是素不相识的外校学生啊!吴先生夫妇说他们终身也难忘这段不是师生的师生之情。
    香港中旅建筑公司一位老总也曾受教于父亲,回忆起父亲的教学感慨不已。他说李先生上课是头一天就到中山陵找好景点,第二天乘公共汽车提前一个多小时赶到,为学生找好各个取景方位,坐在小折叠凳上静静地等候学生到来。同学们一到,马上就可以投入写生。李老师自己先示范画一遍,然后就开始从左到右一个一个地辅导,一面讲一面改图,有些画坏的图经他改了几笔立即生动起来,学生立马提高了信心,培养了对水彩画的浓厚兴趣。改完一轮接着改第二轮,一刻也不休息,直到太阳下山。等所有学生画成离开了,他才最后一个回去……父亲就是这样几十年如一日地潜心于美术教育事业。
他带出了无数大师
    自1941年进入中央大学(现东南大学)直到2002年去世,61年来父亲一心一意地在建筑系教美术就没挪过窝。进校时他被聘为二级教授。五十年代院系调整时仅仅因为美术课在建筑系是基础课,就被定为三级教授。尽管受到这样不公正待遇,却丝毫没有影响他对教学的热爱和尽责。
    在他手下一批批年轻的建筑师在受到良好的美术基础教育后,为祖国设计建造了无数美丽的优秀建筑。蜚声海内外的著名建筑师陈其宽、戴念慈、吴良镛、齐康、钟训正、潘谷西、修泽兰、项秉仁等都是他引以为自豪的学生。美术界世界级画家吴冠中、赵无极、朱德群等也都曾受教于父亲。提起这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学生,父亲总是无比欣慰。
    在他85岁时父亲还上讲台讲课,一讲就三个小时,边讲边在黑板上画,听众三百多人,过道上都站满了。九十多岁时还带研究生。父亲对其工作、生活了大半辈子的东南大学充满深厚的感情。为祝贺校庆,89岁的老人特地画了张一丈多长的大幅画,用中国画的手法,西洋画的透视,描绘了东南大学最具特色、绿荫环抱的大礼堂,上题:“灵秀锺东南,辈出有英才。苍松瞩望处,居上喜后来。”这真是老先生的肺腑之言。父亲在102岁时应学校之邀,构思了一夜,为捐巨款维修大礼堂的台湾校友余纪忠先生作画《万年青》相赠,谁知这竟是他的绝笔之画!
校外民工他也免费教
    除了校内,校外的学生也是无数的。有位来南京打工的青年农民酷爱美术,慕名而来,但只是初学阶段。父亲从头教起,还借了不少美术基础教材给他,每次来至少要花两个多小时。还有些家长带着小学生前来求教,捧着厚厚的作业,八十多岁的李爷爷也是耐心地一张张给小学生批改指点……一位素不相识的中年画家风尘仆仆地从黄山下来,带着一大卷写生的水彩画求教,父亲逐张予以评点,直到下午一点多钟,全家才等他们一起吃了饭。画家说钱用完了几天都没吃饱饭了,父亲赶紧又给他加饭添菜,让他美美地吃了顿饭。临走又塞了路费给他。画家感动得说不出话,掏出一把黄山竹筷相赠……这样的故事说也说不完。
    以父亲的才华和勤奋,如果专门搞美术创作也可能名气更大些,然而他却选择了做一支默默燃烧自己的蜡烛。教了近八十年书的父亲说还没当够老师,下辈子还想当老师。他早已把自己的身心都融化进了他所钟爱的校园,他的身影还留在六朝松畔——永远和莘莘学子在一起。
    父亲在其95岁、100岁和身后将其毕生精品佳作分三批捐赠给了河南省、江苏省和南京市政府,反哺养育他的人民,留给后人研习。在他99岁时和李光耀、成龙等一起荣获香港文学艺术家协会颁发的第二届《全球杰出人士暨中华文学艺术家金龙奖——艺术大师》称号;101岁时又和华君武、张玎、王朝闻、黎雄才等八位获中国文联、中国美协颁发的中国美术界最高奖——首届《金彩成就》奖。人们赞誉他为“德高、艺高、寿高”三高美术教育家。
    当了近八十年教师的父亲就是这样用他的一生诠释了教师的无上崇高。             (2010.9.10《扬子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