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通讯》

陶思炎: “三把火”点亮文化保护明灯

发布时间:2012年03月28日来源:校友总会浏览次数:876

在不久前举行的中国木版年画抢救与保护工作成果发布暨总结表彰会上,记者见到了获得“特殊贡献奖”的中国民协副主席陶思炎。他是江苏南京人,东南大学东方文化研究所所长、同时兼任江苏省民协主席等职务,长期从事民俗学与艺术学研究。414,他与戴逸、汤一介、马振声、刘梦溪4位文史界知名人士一起受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据我了解,受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的,文史和书画界人士较多,民俗学界的还比较少见,这也说明我们开展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引起了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也具有了更高层面的意义。”陶思炎表示,被聘任为中央文史馆馆员,既是荣誉,更是责任。

“聘书颁发仪式那天,温总理握着我的手说:‘欢迎你来参加工作。’为什么这样说呢?我后来一想也就明白了,身为馆员是带有工作性质的,要充分观察、分析和研究各种社会文化现象,在政策层面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来,这跟我之前一直从事的学术研究在性质上有很大不同。”

“比如春节,以前关注的是它的民俗文化内涵,而现在面对的是‘今后怎么过’的问题。”陶思炎说,目前中央文史研究馆正在做春节文化调研的课题,他正准备参与这个项目,重点研究青少年如何过春节。当代文化有哪些元素能够转化到春节中来?如何结合青少年特点使春节文化真正繁荣起来?这些问题值得高度关注。

作为新聘任的馆员,陶思炎对这份“工作”也有自己的新想法。

首先就是他已从事多年的海洋文化研究:“我们要尽快启动中国海洋文化资料抢救工程!”急切之情,溢于言表。“因为海洋文化资料的收集有利于解决国际上领海、海洋资源等问题,一旦发生关于海洋资源、国家安全等争端,不至于无证可举。”

“沿海开发已经成为国家战略,新一轮的建设如火如荼,海洋开发不能只关注经济,一定要预留文化的空间。”陶思炎说,“海盐文化、渔村文化、海洋神话传说……这些都是我国海洋文化的瑰宝,但长期以来,一直缺少对此类文化资料的系统整理。传统海洋文化载体正在萎缩,如渔村、海洋神话、海图海志、盐民船民等都在逐步消隐,若不及时加以抢救,我国海洋文化前景堪忧。”

除海洋文化研究外,陶思炎还提出陆疆少数民族文化研究和汉字文化圈研究两大课题:

“尤其要重视跨界民族的口头文学和民俗研究,强调中华文化的统一体,加强民族国家的认同感。”

“尤其要重视汉字文化圈的‘去中国化’问题,仔细清理,正本清源,推动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

这三大课题可以说是陶思炎的“三把火”。为此,他建议,由国家统一部署,相关各省市联动,建立专门机构,对各类历史文化资料进行调查,加以抢救性的收录和整理,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参与研究。

64岁的陶思炎笑称自己是馆员里面最年轻的一个,正处于为国家贡献智慧的黄金时期。温总理鼓励我们讲真话、敢批评,为国家民主科学决策发挥作用,我已经准备好了。2011.4.25《中国艺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