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通讯》

中科院院士齐康:搞红色建筑有时身不由己

发布时间:2012年03月28日来源:校友总会浏览次数:953

 雨花台纪念碑、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一期)、中国共产党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这些耳熟能详的历史标志性建筑都出自中科院院士、东南大学齐康教授之手。昨天,这位享誉国际的建筑大师在自己的“红色建筑艺术大型展览暨齐康院士画展”开幕式上吐起了苦水:即便是他的作品,难免被相关领导“修改”。

雨花台纪念碑为何要建42.3高?

据了解,齐康从事纪念建筑、特别是带有红色标记的纪念建筑已有30个年头。淮安周恩来纪念馆、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诞生地纪念馆、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昨天的展览会上展出了齐康院士的一系列红色经典之作,件件都是精品。1982年齐康所参与的第一个红色建筑是与杨廷宝老师合作的雨花台烈士陵园。当项目进行了一小半的时候,老师去世了,这个历史任务就压在了齐康的头上。对于这个建筑,齐康十分慎重。据齐康回忆,雨花台纪念碑的高度,最初专家们讨论不能超过17,但最后他坚持做了423这是象征南京解放的日子。”碑头做得既像钟,又像一面飘扬的旗帜,更像一个屋顶。

父亲曾为拉贝工作保护难民

1982年,除了设计雨花台纪念碑,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一期)的设计任务也落到了齐康的头上。最初的设计思路是在纪念碑前挂13块板,象征13个遇难同胞遗体的掩埋地。但我想,如果从意义出发,而不是具象,可能更能表达对遇难者的哀思。因此,齐康运用了不同的颜色和意象,如红色代表死亡,枯树代表侵华日军的三光政策……“其实这些都是我对这段经历的记忆。齐康回忆说,他的父亲齐兆昌先生是当时金陵大学(现南大)的工程师,日军侵占南京的时候,他曾为拉贝等工作,并组成了难民所,担任所长。他的父亲保护着三万多难民,自己多次命悬一线。而齐康自己,也在逃难中充满了恐惧。这个充满了耻辱和困难的回忆,却触发了齐康的创作灵感。

不做招标建筑拒绝纪念馆二期

创作江东门纪念馆一期这个作品时,齐康没收一分钱,随后的日子他也是随叫随到,因为这涉及到民族大义。但是纪念馆二期再邀请他设计时,他却毅然拒绝了。“其实当时我已有了二期的设想,准备做‘血流成河’这一主题。但是听说二期要招标,我就坚决不做了。”齐康说,大屠杀这样的主题建筑用招投标的形式来建,让他难以接受。在30年的创作生涯中,齐康创作红色建筑一直坚守这样的原则:坚决不做招标建筑。

作为建筑大师,齐康坦言,也有无奈的时候。有些红色建筑虽然是自己设计的,但难免会受到相关领导的“修改”,从而使原有的作品受到一定的损伤。有一次,齐康被请去设计淮安周恩来纪念馆的背景街区。当时区长说:最好把街区设计成波浪型的。齐康哭笑不得,在设计图纸上写道:“学习建筑六十年,不如区长一句话”。最后这位区长只好作罢。(《扬子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