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通讯》

严陆光院士回忆父亲严济慈

发布时间:2012年03月28日来源:校友总会浏览次数:4747

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教育家严济慈先生是第一个获得法国国家科学博士学位的中国人。居里夫人与徐悲鸿是他的朋友,很多著名人物都是他的学生。在即将迎来严济慈110周年诞辰之际,笔者走访了他的儿子——中国科学院院士、宁波大学名誉校长严陆光。严院士向我们真情地讲述了父亲的”——

科学之光

严济慈,1900年生于浙江东阳。他从小聪颖过人,10岁时就开始帮其父亲收账、记账、管账。中学时,他的英语老师、著名翻译家傅东华特别喜欢他,遂为他取字慕光,意谓希望他以后追求光明和真理。严济慈没有辜负老师的期望,他不仅致力于对科学真理的孜孜追求,还成了我国光学研究和光学仪器研制工作的奠基人之一。

严济慈将自己的毕生精力都用在祖国的科学建设上,他的家庭成员中,有五人都工作在中国科学院,因而这个家庭又被人称为“小科学院”,这个叫法缘于他的老朋友,同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历史学家周谷城先生。1984秋周先生为严济慈题写了一首七言律诗,并称严家为小科学院

严济慈与“光”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的字叫“慕光”;他的七子一女都以“光”命名;他在我国的光学研究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制造了各种先进的光学仪器……

19278月,严济慈学成回国。在回国的邮船上,他结识了国民党元老、生物学家李石曾及留法的美术家徐悲鸿。途中,徐悲鸿还为严济慈画了一张肖像素描,并题写了一行法文小字,意思是:致我的朋友严济慈——科学之光,徐悲鸿

八十岁入党

回忆起自己父亲,严陆光院士动情地告诉笔者,“父亲特别重视人的品德习性,从小就教我们要学会做人:首先,要有一颗仁爱的心,要热爱自己的祖国,这在父亲生活的那个年代似乎显得极为重要。抗战时,父亲感到,国家正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作为一个中国人,他不能袖手旁观,自己虽不能拿起刀枪,但他可用自己的知识为国家效力。父亲甚至以80岁高龄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共户主义战士。严陆光接着解释说:八十岁入党?那个时候这件事有很多人都不理解,在国内外引起了很大反响。可是父亲最终用行动说明了一切。

  严院士说,父亲常常告诫我们要学会爱人、尊重人,他自己在这方面就是我们最好的榜样。父亲对他的老师特别尊重,常常跟我们讲他有几位恩师,即何鲁、熊庆来、胡刚复与夏尔·法布里。多少年来,只要可能,每逢过年,他都要带领我们全家去拜年,毕恭毕敬地像个小学生。

严陆光特别解释道,尽管父亲早年成名,有着较高的社会地位,但他仍特别注意平等待人,尊重人。父亲老年时,还经常被邀请参加各种会议,特别是学术性会议。这种会议一般是上午9点开始,大都要开到中午 12点多,他通常提前一刻多钟就到,一直到会议结束才走。主持会议的同志担心他过于劳累,常向他建议:您都八九十岁的年纪了,能来大家都很高兴,愿意讲什么,请您讲,讲完后您可以早点回去,不要太累,大家都能理解,不会怪您的。但父亲通常都不接受建议,照样坚持到会议结束。

“另类”的情书

严济慈有着一个美满的家庭,其夫人张宗英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宿迁。当年她在报考东南大学期间,希望有人帮助补习数理,经人介绍就请严济慈当教师,两人相识后产生了爱情。1923年严济慈赴法国留学前,他们就订了婚,何鲁、胡刚复两位教授做了介绍人。1923—1927年严济慈在法国做研究生,张宗英则继续在东南大学攻读,他们差不多每隔几天就相互写一封信。

  他们的情书非常有特色:严济慈在信中频繁地向恋人张宗英汇报自己的经济状况,有时,他还将某段时间的账目清楚地排列出来。

  严济慈夫妇共生育了七子一女,老三三光、老七七光()、老八滇光在一岁左右即夭折了。又光、双光、四光、武光、陆光长大成人后,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了较好的成绩。五个儿子先后在五六十年代结婚后共养育了十个孙辈——四个孙子、六个孙女,其中的八人在90年代就成了家,养育了曾孙辈共14人,六男八女。

严陆光说:“父亲对我们的爱,不怎么通过讲一些亲热的话表现出来。我记得,在莫斯科学习时,父亲带了一个中国科学院的代表团到莫斯科访问,我得知消息后去旅店看望他,正好碰上晚餐。按当时的纪律,我是不能去吃饭的。于是,父亲在吃饭,我就在外面等着。约莫一个小时后,父亲出来了,手上拿着一个小碟子,原来父亲在饭后把自己的那份甜点带出来了,还一定要我吃了。”

严院士还告诉了笔者一个小细节:1980年,他的女儿严进英高中毕业后,考上了重庆建工学院城市规划专业,父亲决定给她买张卧铺车票去重庆,这在当时已属特殊的优待。女儿早早地就从家中出发去火车站等车,到了火车站时,她突然发现爷爷已经在站台上等着她,爷爷是来给她送行的。

198411月,张宗英病逝,遗体火化后,父亲决定将母亲骨灰分装两个骨灰盒,一个放在八宝山,另一个带回家,并专门安排了一个纪念室。 1984—1996年间,父亲搬过两次家,每次搬家时父亲都亲自安排母亲纪念室与遗物的搬迁。后来,父亲的秘书与警卫员告诉我们,这12年间,只要父亲在北京,他每天早晨起来,首先在母亲遗像前三鞠躬,然后在遗像旁坐三五分钟,才开始一天的活动。

父子都是所长

谈起自己的研究工作时,严陆光很感慨,他说他之所以能在工作中取得一些成就,主要是因为受父亲的影响,特别是父亲对于知识与学问的阐述。“1959年,我从苏联回国后就开始参加调研工作。记得父亲专门把我叫到身边说:陆光,你过来下,我们聊聊。你留学回来,马上就要参加工作了。你认为知识和学问有什么区别?当时我搜肠刮肚地说了一大堆。父亲看了看我,补充说道:知识是人类对事物的认识与了解,是无穷无尽、不断发展的,应该越多越好,有知识比没知识好,这是肯定的。学生时代主要就是获取知识,应该不挑不拣地学,努力掌握;学问是用所掌握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工作以后主要要致力于把自己的知识变成学问,为国家、社会多做贡献,努力学会做事,把事情做好做大。”

严济慈是中国科学院的早期所长,后来他的六儿子严陆光院士也成为了中科院电工研究所的所长。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严济慈积极参加了中央研究院与北平研究院两个物理研究所的合并重组,准备在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所(即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所长岗位上继续拼搏。就在19499月初,已内定出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来东黄城根物理所看望他,邀请他参加中国科学院筹建组织的领导工作。严济慈答应了,开始了人生的新阶段。

(王信霞 据《人民政协报》)

(注:严济慈,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家。1923年毕业于国立东南大学物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