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通讯》

滕皋军:把健康“介入”全新生命

发布时间:2012年04月01日来源:校友总会浏览次数:1589

 

    美国介入放射年会上有他的身影,欧洲介入放射年会也有他的声音,在国际介入放射界的舞台上,滕皋军已成为中国医生的骄傲!尽管事业上的成就辉煌,滕皋军的为人却是低调而谦虚,他笑称自己现在是一个“杂家”,只不过他一直要求自己比别人做得更好、更执著。
    冷冷铅衣下暖暖济世心
    滕皋军原先是浙江省金华市人民医院的放射科医师,主要从事放射诊断工作,1986年24岁的滕皋军考入南京铁道医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便是国外蓬勃兴起、国内刚刚起步的介入放射学。他的钻劲很大,1987年暑假,还是学生的滕皋军利用假期前往浙江省人民医院学习,拜师于我国介入放射学的先驱者刘子江教授。
    短短一个多月,这位吃住在病房值班室的年轻人竟做了100多例介入手术,直到有一天医院检验科在对放射科医生做例行血样检查时,面对一份白血球下降到每立方毫米3000以下并出现中毒颗粒的血样大惊失色,“这个血是你们科谁的?”滕皋军因“吃”X线太多,放射性损伤的症状已在血样中明显表现。他不得不提前结束这次学习。回到南京后,在我国著名放射学前辈、导师蔡锡类教授的支持下,他从零开始,全方位地开展了肺癌、肝癌、血管病变的介入工作。
    由于介入放射专业的特殊性,滕皋军教授20多年来几乎每天都要穿着十几公斤重的铅衣在手术室忙碌着,他对记者说,做介入放射科的医生对身体的条件要求比较高,当初选择这个专业时,他就已经下定决心,治病救人,要比别人做得更好、更执著。
    看病救人需要科研头脑
    在介入治疗技术科研和学科建设上,滕皋军抓住一切机会,孜孜不倦地为他热爱的介入事业不懈努力。他为不同病种量体裁衣,设计出具有国际水平又针对个体特点的治疗方案,应用先进的介入微创技术,把疾病从患者身体中驱逐出去,把健康介入全新的生命。他最先用介入放射技术治疗的是腰椎间盘突出。过去最常用的治疗是牵引或开刀。1987年,经过无数次的实验和改进,滕皋军发明了旋切式和螺旋式摘除器,用那两个像手枪似的器械在病人腰椎上开一个小口,就能把滑出的髓核摘除,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成功率高,被国内外同行誉为“滕氏技术”,获得了专利和医疗器械注册证书。
    在恶性肿瘤方面,他用介入放射技术治疗肿瘤,传统的办法就是栓塞,用药物把肿瘤周围的血管堵起来了事。近年来,滕皋军经过大量探索,在国家自然基金、国家“863”等项目的支持下,他把栓塞热疗、栓塞及抗肿瘤血管治疗、局部热疗和冷冻治疗结合在一起,大大提高了肿瘤治疗的疗效。食道癌是目前非常棘手的恶性肿瘤,而他别出心裁,在食道支架上捆上放射性同位素碘125粒子,使食道狭窄的癌病患者在恢复进食的同时进行抗癌治疗。在大血管和神经血管治疗领域,近年来滕皋军用介入放射的方法治疗3型动脉瘤40例,成功率100%!
    他心中患者是医学的原点
    滕皋军在国内放射介入界早已声名远播,还多次受邀于欧洲的放射介入年会做学术报告,代表中国医生出现在国际舞台上。作为一个功成名就的医学专家,和记者聊起这么多年治病救人的种种经历时,他几乎很少提及于某年某月完成了某个成功病例或者成功之后的感受,说得更多的却是那些令他难以忘怀的失败病例。
    曾经有一例介入椎间盘摘除术后感染的病例,直到今天滕皋军教授都记忆犹新,这个病人当时四十出头,术后第三天开始剧烈腰痛,“我当时第一反应就是,不好了,一定是感染了”,经过我们处理,病人住了一个月医院疼痛才有所减轻,两个月后方痊愈。虽然这个病人对术后感染表示理解,并且和滕皋军成为了私人关系很好的朋友。但自此以后,滕皋军和他的团队对感染格外小心,他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预防感染的发生,事实证明,一个失败的病例带来的成果是,后来的5000例手术没有出现一例感染病例!
    谈到今后介入放射专业的发展方向,滕皋军教授认为分子影像技术和杂交手术(需要外科和介入杂交治疗的手术)最有前景和意义。至于自己在未来还想做些什么事?他和记者一样样算:“想专心培养一些人才,再做做分子影像技术和杂交手术的研究,尽一切努力推动介入规范化指南的出台……”
(2011.8.29《现代快报》)
[人物档案]
    滕皋军:东南大学特聘教授,东南大学医学院院长,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副院长、放射科主任、介入与血管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江苏省分子影像与功能影像重点实验室主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