毓秀东南

【历史上的校长】1: 李瑞清与两江师范学堂

发布时间:2015年11月27日来源:浏览次数:3006


    113年以来,东南大学经历了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第一个重要阶段就是三江、两江师范学堂时期。而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要数我们的李瑞清校长。

李瑞清

李瑞清手书“两江师范学堂”校牌

   李瑞清任两江师范学堂监督(即校长)期间,以“嚼得菜根,做得大事”为校训,倡导独立思考、崇实务本的学风、“俭朴、勤奋、诚笃”的校风。

    1902年,清廷两江总督刘坤一、张之洞等,利用江苏、安徽、江西三省财力,在南京鸡笼山下创办了三江师范学堂。1903年8月,三江师范学堂正式开学。

    1905年,李瑞清来到南京,署江宁提学使。这是一个新旧文化交替的年代。戊戌变法失败了,但废书院、兴学堂、罢私塾、设师范的浪潮风起云涌,迅猛地撕裂着旧的封建教育体制,正是主持学政者的多事之秋。这时候,学堂学生正为学堂名称发生省界纠纷,不同地区的势力也掺和进去,事态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原任监督杨觐圭辞职,现任监督徐乃昌束手无策,时任两总督周馥断然下令,改三江为两江,并派提学使李瑞清前往劝导开谕,骚动逐渐平息,一切恢复正常。周馥便直接委任李瑞清为两江优级师范学堂监督,时间已是1906年了。

    从科举进入仕宦之途的李瑞清,对吃着俸禄只做官不办事,内心有愧。恰好清廷新设立学部,有一定维新意识的学部侍郎严修规定,各省提学使未经出洋者补派出洋。中国的近代教育是从模仿日本开始的,也就是到东洋日本去考察教育。李瑞清紧紧抓住这一机遇,主动要求去日本学习。

    有鉴于中国自然科学的落后,实用技术的缺乏,李瑞清通过在日本的亲身考察,择聘了以松本孝次郎为首的12位有真才实学的洋教习,为两江师范教学水准的提高打下基础。两江师范学堂全图李瑞清办学,首先抓住了师资质量,择贤任能,以保证较高的教学水准,造就有用的人才,使两江脱颖而出,名震东南。

两江师范学堂全图

    三江师范学堂初立时,应各地废塾办学急需,主要是培养中小学教员,分为一年最速成科和二年速成科。后来,学校改称两江优级师范学堂,教学体制进行改革,除保留原速成科外,又先后开设三年本科和四年高等师范本科,针对东南地区的教育实际,增设选科、补习科,还附设中小实验学校。在校学生由原先的300人激增至1200多人。学校不得不大兴土木,广建校舍,先后建起学生宿舍、教习房和运动场等,其中以1909年落成的二层西式楼房--口字房最大,计有60间,作为教务部办公室及教室,实验室之用。从设计施工,到房屋的分配使用,以及教学设备的增添,李瑞清都付出了心血。

口字房,两江师范学堂主楼,1909年落成,1923年毁于火灾,

后在此改建为科学馆,现名健雄院

一字房,1909年落成(南高院旧址)

教习房,在今四牌楼校区留学生宿舍位置

    李瑞清办学的超人之处,还在于他提出了匡时而振俗的主张,重视劳动教育和生产教育。

    他认为,旧的传统教育的最大危害是游惰之媒,生产之蠹,也就是培养了一批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社会蠹虫,开办新学就要进行改革。他便将大家沿用的博物科改称为农业博科,规定学生必须兼习农科。特地购置农田百余亩,耕牛数十头,专供学生实地实习之用。图画手工科开辟了专用画室和手工工场,以利于操作训练,提高技能。鼓励学生自觉、自立、自强,在学好课堂知识的同时,要自动地广泛参加课外练习,增多生产实践和劳动实践的经验,以使德、慧、术、智全面发展。

    李瑞清认为师范教育是为人师者,关系风化所由,因此,不只是言教,更要重视身教。

    他自奉节俭,淡泊明志,常年穿着仿裘粗葛,怡然盎然,即使是大庭广众之间,应制军召之时,也不改变。身为一校之长,亲自承担一门图画课,通过教学实践取得第一手资料,还经常亲临课堂,坐在学生中间,认真听课并记笔记,既检查了教学质量,也沟通了师生关系。即使是任提学使兼顾校职时,也要每天到校,找学生谈话,帮助解决存在的问题。

    有一次下课适逢大雨,李瑞清和学生一道离开教室,工友赶来为他撑伞,他拒绝了,这种同甘苦的小事,象涓涓细流,流淌在学生心头。正是这种榜样的力量,使全校上下养成一种求实淳朴的学风。

李瑞清雕像

    1911年9月,江苏独立,苏浙沪军政府举徐绍桢为江浙军总司令,派兵会攻江宁。不少达官贵人见大势已去,弃职遁逃。李瑞清不为所动,照常敲钟上课。事为两江总督张人骏获悉,大喜悦:是诚可寄命任重者。立即授以藩司,以补闻风潜逃之樊增祥缺。李瑞清受命于危城之中,首先想到是解民困,振士气,拨巨款购米三十万石,设平粜局赈济难民,饷助官兵。更不忘师范诸生,决定学校停课,出资遣返乡里,以避兵燹。

    在围城中,李瑞清利用职务之便,保全学校,保护学生,解救百姓,连隐伏在城内的革命党人也相传告:攻下江宁,千万不要伤害李瑞清。

    江宁城被新军攻下,总督张人骏携妻儿溜了,辫帅张勋纵兵掳掠一番,向徐州方向逃窜。李瑞清独留不去。美国和日本领事以及美国传教士纷纷邀请李瑞清到外国兵舰上暂避,李瑞清说:孰庇外人,吾所羞。吾义不欲去,使吾后世子孙出入此城,无愧可矣!南京光复的当天,李瑞清端正衣冠,奉印坐堂上,打算以一死来报效清朝,新军不忍加害,放他一走了之。临离去前,他邀集江宁士绅说:库之财,宁之财也,幸尚保之。自己一丝不取,当即封锁藩库,交付钥匙。当时藩库内尚储存有数十万金钱。

    李瑞清回到两江师范学堂,留校的师生们纷纷奔走相告,欢迎他回来主持学堂。但他不愿与新政合作,决定离去。遂命人登记校产,抄录清册,移付缙绅;上书督府,辞退监督职务。眼见学生贫寒,就将自己的车马卖了,所得的钱财全部散给学生,随后依依不舍地走了。

    离去后的李瑞清,自号清道人。束黄冠,鬻字画于海上,声名大震。1920年9月12日,李瑞清因患中风,溘然长逝。挚友曾煦,弟子胡小石等襄治丧事,以李瑞清遗爱在江宁,扶柩南京,落葬于江宁南效牛首山雪梅岭罗汉泉侧。

李瑞清画作

李瑞清书法

    1915年,原两江优级师范学堂更名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继任校长江谦为纪念这位近代师范教育的开拓者,在校园西北角六朝松旁,建茅屋三间,取名梅庵,上书李瑞清手书校训:嚼得菜根,做得大事八个大字。后辟为音乐教室,我国早期音乐教育家李叔同先生,曾在此授课,造就了一批音乐人才。八十年代,梅庵又经翻造,更形巍峨庄严,永远矗立在莘莘学子的心中。

如今的梅庵

【人物生平】

    李瑞清(1867年-1920年)

    教育家,美术家,书法家。中国近现代教育的重要奠基人和改革者,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先驱,中国现代高等师范教育的开拓者。字仲麟,号梅庵、梅痴、阿梅,晚号清道人,玉梅花庵主,戏号李百蟹。江西抚州人。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进士,后任翰林院庶吉士、江宁提学使、两江优级师范学堂监督、江苏布政使等职。民国以后弃官退隐。著述编为《清道人遗集》四卷。一九二零年八月初一逝世,遗体葬于南京牛首山,享年54岁。

文字来源:东南大学校史馆(网络版)

配图摄影:丛从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转自东南大学公众号2015-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