毓秀东南

【大师人物】李瑞清:师范教育、艺术教育的先驱者

发布时间:2016年04月06日来源:浏览次数:1408

李瑞清

    在中国教育史上,李瑞清是有着开创师范教育、艺术教育和美育教育的重大贡献的。但由于李瑞清没有系统的教育专著和论文,他的教育思想、教育主张和教学经验,均散见于他的言论与实践中。这份珍贵的教育理论遗产,有待于我们作进一步的挖掘和整理。

近代教育肇始时期的重要人物

    1905年,李瑞清由庶吉士改官道员,分发江苏,从此开始了前后达6年之久的教育生涯。此年,清政府下诏废书院、兴学堂、罢私塾,设师范传习所。当时的江苏总督周馥委派李瑞清为该省传习所总办,众生为之相庆。早在同治四年(1865),当时的两江总督曾国藩曾延请李瑞清的叔祖李联 (世称小湖先生)主持钟山书院,其声名犹在;40年后李瑞清又来南京,故众生认为李瑞清是“吾钟山山长李老师后也,必有以苏我等矣”。不久,李瑞清充任两江优级师范学堂监督(校长)。

    创立于1902年的两江优级师范学堂是后来的南京高师、东南大学、中央大学的前身,即现在的南京师范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大学的前身。该校初名三江优级师范学堂,规模宏大,集苏、皖、赣三省学者管教。李瑞清接任后领导全体师生,励精图治,埋头苦干,大兴土木,建筑校舍,广开科目,增加设备,改革专科体制,增强师资力量,从而使该校成为当时全国优级师范学堂的楷模,“清末实施新教育后规模最大、设计最新的一所师范学堂”。

    李瑞清对教育的特点和重要作用有着深刻的认识。李瑞清办学有一个宗旨,他深感国家贫弱,认为欧、美、日诸国之所以强盛,就是由于兴办教育、培养人才的结果,因此,他希望通过办教育以振兴民族、拯救中国。为此,他亲临日本考察,选聘知名专家学者、积学之士来校任教,并将引进的先进教育方法与中国传统教育相结合,付诸教育实践。

    从日本回国后,李瑞清立即重整校风,严明条约,收效显著。学校设有分类科、选科、补习科,共10余个班级。又附设中小学堂,以作教育见习、学习的场所,学生多达千余人。当时中国延续千年的封建教育——科举制度已废除,师范教育概念刚刚形成,这一系列的改革显然颇具时代意义。由于他的积极经营,绩效优异,屡获朝廷的支持与褒奖。李瑞清在两江优级师范学堂所树立的教育新风之功在当时以劳绩记名于清政府军机处。柳肇嘉《清道人传》云其“提倡科学、国学、美术,不遗余力……教育成绩评者,推为东南冠冕”。

    作为一位教育家,李瑞清以“视教育若性命,学校若家庭,学生若子弟”为最高信条,以“嚼得菜根,做得大事”为校训,提倡科学、国学和艺术并重,是近代中国最早提倡新学、引进西方先进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开拓者。他要求入学的学生一进校门就开始逐步掌握外国语。他教导学生除阅读中国传统的学问经、史、子、集外,还应多浏览自然科学书籍。所以,从两江师范毕业出来的学生的学识也就有别于此前的封建学者,普遍眼界开阔而富于创新。

    李瑞清器宇弘深,淡泊明志,节俭持躬,胸襟开朗,凡事必遍寻博访。面对李瑞清的诚挚之情,师生员工无事不与其谈。由于他以身作则,全校师生深受感召,淳朴习气蔚然成风。

    李瑞清教书育人,重在人格感化。他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实用与动手能力,为此还设有工场、金工场等供学生实习用。他主张减少上课时数,增加试验与实习课,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他还规定,凡专攻博物学科者,必兼习农博科。学校购置农场,有田百数十亩,蓄耕牛数十头,并设有养蚕室,以便学生实地操作试验之用。

高校开设美术学科的创始人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一代书画艺术大家,李瑞清在两江师范学堂率先创设图画手工科,开我国高等师范学校设立艺术专科的先河,为我国培养了第一代艺术教育师资,至今为人称道。

    两江(三江)师范学堂开办之初,根据清政府有关章程,优级师范的分科并无图画手工科。李瑞清专门上奏朝廷学部,在学部规定的分科章程之外,特别设置图画手工科,并于1906至1907年分别招收了甲、乙两班三年半制的学生。所授课程,图画包括中西绘画及用器画、图案画,手工则包括各种工艺美术。他并亲自担任国画教师。由于李瑞清大力倡导美术教育和音乐教育,学生受其影响甚深。从这个专科毕业出来的学生遂成为我国第一批新型美术教育师资,他们分到全国各地,其作用和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我国近现代著名书画家、美术教育家如李健(李瑞清胞侄)、吕凤子、汪采白、姜丹书、吴概亭、沈企侨、柳肇健,还有非图画手工科的凌直支等一大批名家,都是李瑞清这一时期的得意门生。姜丹书后来和经享颐在杭州创办浙江两级师范(现中国美术学院、原浙江美术学院的前身),培养了潘天寿、丰子恺、吴梦非、王隐秋等著名书画家。可见,李瑞清对我国近现代美术教育事业起到了拓荒和奠基的作用,无疑是一位传薪度针的艺术教育先驱者。

    李瑞清德高望重,蜚声学坛,又有着非常严谨的治学精神,因此他对学生要求也极严,善于发现人才,并孜孜不倦地培养人才。作为一校之长,李瑞清始终坚持亲自执教。一次李瑞清出测试题,题目出自《仪礼》。学生中的胡小石,因家里藏有一部清人张惠言的《仪礼图》,他小时候就看这书,这时便根据此书,有条有理地写了一篇文章呈上。当时新学已起,李瑞清发现年轻人中有一名年仅弱冠的学生能作有关《仪礼》的文章,乃大喜,遂特加青睐,并亲自授以传统的国学。由此可见,李瑞清对于不断输入的西方文化的精华和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是兼收并蓄的。

    清朝末年,乾嘉诸老严谨的考据方法已从治经、治史、治诸子发展到考订金石文字方面,而李瑞清是其中最精深的学者之一。他在主持两江师范期间,就把治小学与今文公羊学的门径方法传授给学生。学生们从李瑞清那里学习鉴定古器文物和研究吉金文字等。在李瑞清的悉心培养下,两江师范学堂,除了产生一批书画艺术家外,于古文字声韵训诂、经、史籍、诸子佛典道藏、金石书画之学,以至于辞赋、诗歌、词曲、小说无所不通的学者也不乏其人。

    1908年,李瑞清调任江宁提学使,但仍在两江优级师范兼课。他每天必到校与学生交谈,慰诲殷勤。辛亥革命时,革命军围困南京,清朝官吏闻风而逃,满城皆空,只有李瑞清一人坚持岗位,留在学校督促学生上课如常。辛亥革命后,李瑞清匿去姓名,隐居沪上,靠鬻书画自给。他的书法此时因纳碑于贴,独创了“颤笔”之法而技巧更精,声誉鹊起,故求者如市,连日本人也风闻渡海争相求购。

    这一时期,仍然是作为教育家的李瑞清的一个重要阶段:当代著名国画大师张大千于1919年正式成为李瑞清的入室弟子;作为李派传人的金石书画家李健(与李瑞清时有“大小李”之称)的艺术成就,得益于李瑞清这一时期的悉心培养;经学治《公羊春秋》、史学治《史记》的胡小石,亦是在这一阶段打下了更坚实的基础。世人评说李瑞清诸多学生中有“三高足”,即李健、张大千、胡小石。孙中山先生的侍从秘书田桓,亦于此时慕名拜他为师。李瑞清对他的学生们说:“清政府腐败至此,其亡也当然。吾如女子嫁人,从一而终,岂反(返)民国欲做官者耶?汝等是国家培植的人,教育为国魂所寄,当忠于职守,以振兴新国,毋以我为榜样!”表达了忠诚于教育事业的拳拳之心。

缺失的李瑞清研究

    由于李瑞清一生学术成就满天下,其好友和受业弟子如云,所以当他病逝时,数百名流参加了他的葬礼。他的好友曾熙、弟子胡小石襄治其丧,胞侄李健、弟子张大千等护灵扶柩安葬。康有为、沈曾植、曾熙、章士钊、冯煦、陈三立、吴昌硕、王一亭、张其鍠、蒋国榜等海内名士、生前好友及弟子近百人写了挽联,以纪念和彰显他的一生。如康有为挽联云:

记同松筠庵,公车上书,朝市忽移,世节著遍江南,既循世,自无闷;

何堪春申江,岁时把酒,蕨薇采尽,书名满天下,已不朽,复何求?

    弟子蒋国榜《临川李文洁公传略》对李瑞清的学术成就和学术界对他的尊崇作了较为精当的评述与记载:

    公于书无所不通,喜以新意释《说文》,文学庄子、太史公,诗摹汉魏。金石考据,书画鉴别,莫不精至。书法本于钟鼎彝器……(绘画之)花卉,松石,意境犹有独至……群以公遗爱在江宁,挽葬牛首。曾公(熙)严寒犯冰雪为公卜兆。既葬,复于牛首山雪梅岭罗汉泉旁筑梅花庵以祀公,其高谊不减戴南枝之葬徐俟斋也。

    无疑,李瑞清在书法、绘画、文学及教育等领域作出的杰出贡献,为中国近现代文化史增添了耀眼的光辉。

    对于这位在中国近代文艺史、教育史上作出杰出贡献的诗文、书法家、画家和教育家,我们所知甚少,研究还是非常肤浅的。原因有二:其一,从近代诗歌来说,我们过去所着力研究的,无非是以龚自珍——黄遵宪——柳亚子为代表的进步的诗歌潮流,而对于所谓“同光体”“汉魏六朝诗派”“中晚唐诗派”等则斥之为落后的、反动的东西,根本不予研究;其二,近代文学(包括艺术、教育)文献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是从事近代文学研究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但与古典文学、现代文学的文献工作相比,它仍然是个相当薄弱的环节,这无疑阻碍了整个近代文学(包括艺术、教育)的研究过程。李瑞清研究的资料缺乏,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

邹自振

(转自《中国文化报》2016-04-03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