毓秀东南

潘谷西口述《一隅之耕》正式出版

发布时间:2016年04月13日来源:浏览次数:984


    历时三年多,由潘谷西先生口述、李海清和单踊老师编写的《一隅之耕》已于日前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正式出版,“建筑名家口述史丛书”新添力作。

    潘谷西先生1928年生于江苏南汇(今属上海),是东南大学建筑学院资深教授,东南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和风景园林学科的主要开拓者,也是我国著名建筑历史学家和建筑教育家。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系)创建于1927年,是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史上最早成立的建筑系科。在原中科院学部委员刘敦桢教授、杨廷宝教授以及中国古典园林研究的开创者童寯教授等的辛勤耕耘之下,逐渐形成了以“正、实、活、透、硬”为特色的优良学风和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教育体系。潘谷西先生自1947年起即就学于该系,1951年毕业后一直从教于此,历时半个多世纪。他长期专注于中国建筑历史与理论以及风景园林研究,在秉承诸前辈、学长治学之长的同时,自身也成为其中的最杰出者之一,尤其在中国建筑史、中国城市史、中国古典园林(江南地区)、城市与建筑遗产保护等专业研究领域,和风景名胜区规划及其重点建筑与园林设计、著名历史建筑重建规划与设计、地方风格新建筑规划与设计以及重点文物建筑保护规划与修复设计等专业实践领域,都能够跨越及集一身,积累了丰硕的成果,为弘扬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深化风景园林研究并拓展其规划设计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也为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研究与保护事业以及东南大学风景园林学科的传承与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专业人才。

    《一隅之耕》是一部建筑学者回忆自己所走过的学术道路的口述历史体裁的小书,尽管篇幅不长,但由于口述者本人亲历了时代的巨变,见证并参与了中国建筑教育与研究事业从近代时期向现当代的转型,故内容丰富而精彩。其正文主要分为以下七个部分:

    一、从僻乡陋村走出来;

    二、值得回味的大学生活;

    三、教学工作,我做了些什么?

    四、我的学术研究——从“父母之命”到倾情投入;

    五、建筑设计实践和教学、科研相结合之路;

    六、在南京经历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

    七、感思。

    书中首次正式披露了1950年代口述者跟随刘敦桢先生考察中国古建筑的笔记、草图,以及1970年代以后主持若干重要设计实践项目的图纸和照片,其史料价值弥足珍贵。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此书封面设计主题采用了潘谷西先生自己的国画作品《依稀故里》,充分表达了口述者本人对于第二故乡南京的深厚感情。

    全书写作过程大体可分这样几个阶段:首先是编者协助潘谷西先生拟出采访提纲,然后分批次、按提纲进行采访和讨论,之后根据采访录音、录像和文字记录进行文稿整理,并有针对性地查阅有关文献、档案,结合现场走访,实地补拍照片,向事件亲历者征询有关线索、搜集有关图纸、照片和文史资料,再与口述文稿进行反复比对并作出相应调整,最后进行全面修改和整理,其成稿工作量堪称巨大。

    此项工作得到了东南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学科和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的充分肯定和鼎力襄助,除李海清和单踊两位老师投入大量精力之外,研究生王龙波、刘学超还参与了口述文稿整理。全书策划、编辑和出版工作也得到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易娜、刘川二位编辑和沈元勤社长、王伯扬总编、王莉慧副总编的大力支持。

潘谷西先生和弟子们在一起

潘谷西重新查阅1978年领衔设计的“明轩”方案图纸

1978年潘谷西领衔南京工学院团队完成的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明轩”方案设计(平面图由杜顺宝绘制)


常熟燕园修复工程设计(设计、绘制者均为潘谷西)

滁州琅琊山风景区同乐园和清风明月楼

高邮盂城驿修复之后的鼓楼外景


潘谷西手绘南京“明代报恩寺琉璃塔遗址公园”规划设计草案

1950年代跟随刘敦桢先生考察中国古建筑的笔记、草图,“潘谷西草图”五字为刘敦桢先生亲笔题写


潘谷西先生代表性著作



潘谷西国画作品《依稀故里》

(转自2016-04-10中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