毓秀东南

【大师人物】建筑学家童寯:好好地做人认真做学问

发布时间:2016年06月01日来源:浏览次数:1065

    “谦约节俭,廉公有威”,我国著名建筑学家童寯极为推崇《马援诫兄子严敦书》,并引用其中名句反复告诫子孙“要好好地做人,要认真地做学问”。作为与梁思成、杨廷宝齐名的建筑大师,他渊博高深的学识素养、清白坦荡的处世之道、春蚕抽丝的奉献精神,深深影响着他的子孙及学生们。

    清清白白做人,踏踏实实做学问,让书香门第的纯正家风代代相传。——原文摘自童氏家训

    我国著名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家童寯的故居,位于南京市秦淮区文昌巷52号,系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它建于1946年,由童寯亲自设计,取名“陋室”。故居至今已有70个年头,依然完整保持着原有的布局和风格。

  

年轻时和年老时的童寯

    童寯(1900年—1983年),满族,是一位在中国建筑学界诸多方面都有杰出成就的大师。父亲恩格是著名教育家,曾任东北大学筹备委员、奉天省教育厅厅长、奉天省立图书馆馆长等职,堪称“沈阳一大儒”。在父亲的影响下,童寯从小熟读四书五经,打下了深厚的古典文学根基。1921年,童寯进入清华学堂高等科学习,1925年,留学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抗战胜利后,在中央大学建筑系任教。新中国成立之后,相继执教于南京大学建筑系、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建筑系,任南京工学院建筑研究所(现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副所长,曾当选为江苏省第五届人大代表。他善于借鉴西方建筑理论、技术,对继承和发扬我国建筑文化作出了重大贡献。作为和梁思成、杨廷宝、刘敦桢齐名的建筑大师,童寯给南京留下民国外交部大楼及南京地质调查所陈列室旧址(现南京地质博物馆)等众多经典作品。刚刚向市民开放的愚园,就是以童寯所著《江南园林志》中的手绘图为蓝本,而得以复建成功。

洁身自好的“憨大”

    童寯具有知识分子严于律己、洁身自好、坦荡无私的优秀品质,一生不贪图安乐,不趋炎附势,不为世俗名利所惑。上世纪30年代,童寯负责工程较多,当时不少营造厂老板主动找上门来送礼,有的是想多揽点生意,而有的则想在工程建设中偷工减料,而童寯一律不收。于是,这些送礼者就变换各种手段讨好他,但也都被一一拒绝。由此,童寯也成了有名的“憨大”。

    童寯对待感情忠贞专一,他为夫人设计的“陋室”就是真实写照。1920年,童寯与关蔚然成婚。抗战期间,童寯带着长子远赴四川,关蔚然带着两个幼子留在上海,一别就是8年。抗战胜利之后,一家人在南京团聚定居。然而,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光是短暂的,1956年,关蔚然因病早逝。夫人去世后,别人劝他再找个老伴,童寯坚决不肯。夫人生前的房间摆设,一桌一椅,未动分毫。

“汽油宝贵,不要浪费在我身上”

    五十年代以后,无论刮风下雨,童寯每天都是坚持徒步到学校授课。1977-1982年,童寯已到耄耋之年,每天仍坚持步行去学校上班。校方考虑他年纪大了,步行几里路,不太安全,提出安排汽车接送,他一口回绝:“汽油宝贵,不要浪费在我身上。”校方又提出为他配置一辆三轮车,童寯称:“我最看不惯别人哈腰卖力气,自己却坐在车上!”在校方的坚持下,童寯勉强应允,但提出由自己的儿子——50多岁的电子系教授童林夙蹬车。于是,在东南大学校园里曾出现这样的风景:头发花白戴着眼镜的童教授,吃力地蹬着三轮车,另一童老教授则安坐在车上,一言不发,面色如常。童寯关爱他人,即便自己正经受病魔的折磨,却仍想着为同事雪中送炭。在童寯癌症复发之际,他的老同事、有着近60年友谊的杨廷宝也因病昏迷被送进医院,病床上的童寯便让自己儿子去杨廷宝的病房值班照看,直到杨家子女从外地赶来。杨廷宝逝世以后,童寯甚为悲痛,泪水涟涟撰写悼念文章:“一代哲人今已矣,更于何处觅知音?”稿纸上尚能看到斑斑泪痕。

    童寯的学生们非常感佩他的学识修养与人格魅力,回忆里充满温情。同济大学项秉仁教授是童寯的博士生,他追忆道:“童先生对我们倍加爱护和关切,病重时仍坚持对我们指导。去世前数日还为我们未能跟随他完成学业流下了眼泪。”

  

童寯夫妇与三个孩子

教子严而有方

    童寯不仅对自己严格要求,对待三个儿子童诗白、童林夙及童林弼也是一以贯之。童寯引用《马援诫兄子严敦书》,对儿子们讲明做人标准:“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他反复叮嘱的“要好好地做人,要认真做学问”,成为童家下代人遵守的家训。  

    童寯的大儿子童诗白(19202005年),是我国电子学学科的奠基人。童寯为其起名“诗白”,主要是希望他承继“诗书门第”的家风,真正做到“为人清白”。童诗白特别敬仰父亲“坚持真理,刚正不阿,严谨治学,朴实无华”的高洁品行,并以此为榜样。1946年,童诗白自西南联合大学电机系毕业之后,在清华大学电机系任教。1948年,自费赴美留学,并于1951年获博士学位。1954年,他放弃优厚条件和待遇,冲破重重阻挠,回到了日夜思念的祖国。从此,数十年如一日,始终坚守在教学和科研的第一线。

    在外人看来,童寯先生对子女的要求近乎“不近人情”。次子童林夙上大学的时候,有一次父亲出差到北京,约他中午12点到中山公园见面吃饭,他因故迟到了10钟。父亲冷冷地对他说:“你迟到了,我今天没时间了,明天你再来吧。”第二天一下课,童林夙就连走带跑地往中山公园赶,这次提前了10分钟。而父亲又已站在那里,他见童林夙如约赶到,于是,满面笑容请儿子吃了一顿丰盛的午餐。童林夙说:“从此以后,除了特殊情况,我与别人相约或开会,总是提前或准时到场,因为那次约会给我的教育太深了。” 

    “父亲一生俭朴,从不奢侈浪费,一双皮鞋,一穿就是几十年,也舍不得换一双。内衣多有补丁,记得有一次他拿了一件我母亲生前穿的棉衣裤,要我爱人改一下给他穿。至于夏天穿的背心已是多出破洞,无法织补,要给他买件新的,他幽默地说:不必了,穿破衣服凉快。……”童寯的小儿子童林弼回忆道。

(转自2016-05-30 【凤凰网江苏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