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原创

人生的修行与重启(毛晓兵,东南大学建筑学院88级)

发布时间:2018年01月02日来源:校友总会浏览次数:1990

    人生就像一场长途旅行,每个人都在各自的路上艰难前行,我们的祖先在与自然的相处和社会中人与人的相处中发现了万事万物变化的规律,创造了易经,告诉我们世界是不断变化的,要顺应自然和规律,要在六十四卦乾坤转化中找到自己的方向,趋吉避凶。老子告诉我们要无为而无不为,庄子告诉我们要把自己幻化成蝴蝶逍遥游,孔子让我们要齐家治国平天下。佛祖释迦牟尼告诉人们世上本无神,修行在个人,佛教传到中国,在西藏形成了藏传佛教,虔诚的佛教徒一步一拜到布达拉宫觐见活佛,在大昭寺、小昭寺、昌珠寺等各大寺庙里完成自己的心灵洗涤,找到自己的心灵归宿;在中土大唐由达摩祖师创立了禅宗,强调内心的感悟,后传至朝鲜半岛和日本,影响了整个东亚。基督教则在整个欧洲从耶稣诞生以来影响着整个欧洲,后随着欧洲的强大和对外殖民扩张发展到美洲、澳洲和非洲等各大洲,基督教虽然有新教和天主教两大流派,都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上帝的儿子耶稣来到人间用自己的鲜血洗尽芸芸众生的罪,每个人最后都会来到上帝面前接受审判,或上天堂或下地狱,但丁在他的《神曲》里为人们详细展示了从天堂到炼狱的各个世界,所有的事情都要依照《圣经》,文艺复兴以后,伴随着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后,基督教成为从上层社会到普罗大众的精神归宿和行为准则。

桃花盛开时的林芝

    我今年五月因为建设拉萨至林芝铁路的缘故第一回来到神奇的世界屋脊,先到的林芝,体会了藏南地区的优美风景,感受了在神山上转山转水转佛塔的奇妙体验,然后跟着项目组坐车从林芝一路沿着雅鲁藏布江峡谷西行到藏文化的发源地山南地区,途中参观了十一世活佛的故乡,游览了西藏第一个宫殿,文成公主进藏后和松赞干布一起居住的地方雍布拉宫,和建于公元七世纪的西藏的第一座寺庙昌珠寺,最后来到了神奇的拉萨,参观了佛教圣殿布达拉宫,然后去大昭寺体验了藏传佛教的历史,先有大昭寺后有拉萨城,整个城市都是因佛教而建,在蓝天白云下更显圣洁空灵。

布达拉宫

    三年前在首都机场候机大厅的书店里闲逛,无意间翻开一本一个汉族人写的如何解读仓央嘉措的诗的书《在最深的忧伤里吟唱》,读着读着心底禁不住涌起一阵感动,作者在西藏地区生活了十几年,深深地被藏族人民对佛教的虔诚所打动,里面讲到一个他听到的故事,一个藏族家庭的孩子出门时出了车祸,被邻居的车撞死了,孩子的母亲大哭了三天,我当时不敢想象若是发生在我们身边,失去孩子的母亲和家人会对那个邻居有多恨,可能内心要杀人的冲动都有,然那位可怜失去儿子的藏族母亲悲痛欲绝中,拖着虚弱的身体走到邻居家,竟然主动安慰那个开车肇事司机,说孩子已经走了,那是他的命,那是佛祖招他到天国去休息了,你不必太自责,不要一直怀着内疚活下去。读到这里我很感动,几乎要留下泪来,我想这就是宗教的力量。那本书我一直保留着,放在办公室的桌上,每当遇到困难和纠结时,我会读读其中的段落,慢慢我也从中体会到仓央嘉措的情诗其实是一面在讲失去亲人和爱人之苦和无尽的思念,一面是在宣扬佛法,让人们从贪縝痴等人生八苦中解脱出来,自己修行成佛。


仓央嘉措《那一世》

那一日

我闭目在经殿的香雾中

蓦然听见你诵经的真言
那一月

我摇动所有的经筒,不为超度

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

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

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

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修来世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那一刻

我升起风马,不为乞福

只为守候你的到来

那一天

垒起玛尼堆,不为修德

只为投下你心湖的石子

那一夜

听一宿梵唱,不为参悟

只为寻找你的一丝气息

那一瞬

我飞羽成仙,不为长生

只为佑你平安喜乐

那一日,那一月,那一年,那一世......

只是,就在那一夜

我忘却了所有

抛却了信仰,舍弃了轮回

只为,那曾在佛前哭泣的玫瑰

早已失去旧日的光泽

    去年一个偶然机会读到四川嘉州府我老乡苏东坡的传记,苏东坡一生颠沛流离,饱受政敌和命运打击,然他始终对人生充满了热情,苏东坡从小深受老庄思想和佛教的影响,他每到一地,必到寺庙里与当地的高僧和道家对诗谈佛论道,讨论人生与佛法道法。苏东坡在佛和道家思想里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意义,他不再为官场的争斗和自己的职位所困扰和羁绊,为官就努力为民生工程而奔波,在西湖修苏堤治理水造福杭州人民,到了海南就教书育人,培养出海南的第一位进士符确,他从政就以入世的态度勤恳务实,回到家就回归老庄与佛教,他是古往今来将儒道释结合最好的人。

    苏东坡在经历几番起起落落后,终于悟出“人间有味是清欢”,所以在艺术上再也不去追求什么法度规矩,为文写诗填词作画只强调个人心境的自然流露,“我以我手写我心,我以我心吐真情。”“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快也。”从此,他所有艺术门类都迈入了超级大师境界,一举成为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在散文方面,他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在诗歌方面,他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在词作方面,他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在书法方面,他被尊为“宋四家”之首;在绘画方面,他是中国文人画开创者之一。诗、词、文、书法、绘画,样样皆是大师。真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深刻的人生思考使苏轼对沉浮荣辱持有冷静、旷达的态度,这在苏诗中有充分的体现。苏轼在逆境中的诗篇当然含有痛苦、愤懑、消沉的一面,但苏轼更多的诗则表现了对苦难的傲视和对痛苦的超越。苏轼学博才高,对诗歌艺术的掌握达到了得心应手的纯熟境界,并以翻新出奇的精神对待艺术规范,纵意自如,触手成春。

    他广泛地从前代的作品中汲取艺术营养,其中最重要的渊源是孟子和战国纵横家的雄放气势、庄子的丰富联想和自然恣肆的行文风格。他的文章具有极高的表现力,在他笔下几乎没有不能表现的客观事物或内心情思。苏文的风格则随着表现对象的不同而变化自如,像行云流水一样的自然、畅达。唐宋八大家韩愈的古文依靠雄辩和布局、蓄势等手段来取得气势的雄放,而苏文却依靠挥洒如意、思绪泉涌的方式达到了同样的目的。苏文气势雄放,语言却平易自然,这正是宋文异于唐文的特征之一。

在几乎致死的政治动荡后,在磨损心志的窘迫环境里,苏东坡终于在人生沉浮中懂得,唯有放下功名利禄才能体会快乐人生,他最后实现了人生的重启。一个人怎样才能领悟到这一步呢?很简单,那就是活在这世上,不要把自己太那么当一回事。你越是把自己当一回事,把自己跟普普通通的人区分开,就越是无法体味到平淡的快乐,体会不到生活的意义是什么。尤其当你跌入到人生低谷的时候,也就越是无法开解自己的心。当苏轼以平常心观照自己,把自己当一个普通人去看待,种地、写诗、做饭,也就快乐了。

    黄州西北的长江之畔,苏东坡在赤壁下,写下了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在这首词中,那些名震一时的人物,那些令人仰望、建立雄伟功业的古人,无论是貌美的小乔,还是英朗的周瑜,最终都被时光带走,唯留下江、月、石、木。建功立业,成为被后世称颂的千古人物,自然是一个有志者最为高远的追求。可在感叹“功名未成,早生华发”同时,苏轼却又识度豁达地告诉自己:人生短暂,何必让愁闷萦绕于心?还不如放眼大江,举酒赏月呢!放在今日来看,人有理想,固然可喜,但如果理想迟迟无法实现,也不要愁闷,眼下还有人生中细微的乐趣可以汲取,千万别错过随手可及的快乐。

    前几天在飞往上海的航班上看了一部法国电影(重启人生),影片很生活,带我们来到巴黎,讲述了一位四十几岁的中年妇女玛丽,她成天就坐在显微镜下观察微生物,有两个读大学的女儿,日子平静而幸福。一天她丈夫神色有点紧张,吞吞吐吐地和她说他爱上一个年轻女人了,说那个女人三十多岁,是个网球运动员。玛丽觉得自己的世界坍塌了,可怜的她回家收拾好行李,先搬到一个附近的小公寓住,住的条件很不好。玛丽和丈夫分居了,日子过的艰难起来,她常常在办公室看着显微镜的镜头时就不停地流泪。有一回她带着大女儿去吃饭,女儿说男朋友对她很好,想尽快结婚,她听的目瞪口呆,说还是要慢点,认识时间太短了,怕了解不够,正说着餐厅伙计过来说她带的原来公司发的抵金券过期了,于是她想付支票,可饭店说只收现金和信用卡,细心的女儿赶紧发信息让老爸赶过来买单解围。祸不单行,玛丽去体检时医生说她不适宜再呆在原来的研究所工作,说她工作的那栋建筑里装修材料里的石棉对她已经产生不好的辐射,建议为了健康着想她辞职离开,毕竟健康最重要。

    于是她失去了老公后又失去了工作,好在还有自己的父母和一对女儿。她去投奔父母,在父母家里一起生活,父母看到她回家了,又是心疼又是高兴,毕竟在父母眼里,女儿再大也是一个孩子。在父母家安顿下来,妈妈为了让她从离婚的打击中尽快恢复过来,变着花样逗她开心,于是上演了一幕幕温暖的母女情,父亲也很疼爱她,鼓励她勇敢地出去找工作,而不是成天窝在家里。于是玛丽在父母的激励下走出家门,在街角开了一家卖电子烟的小店。

    刚开始卖东西,玛丽不太习惯,有时客人来了,有点手忙脚乱,好在渐渐习惯了,一天一个附近餐厅的厨师来买电子烟,慢慢两人交往起来,玛丽常常来餐厅吃饭,顺便看望厨师,她发现厨师人很随和,手艺也好,厨师为老板打工,原来他自己开餐馆,后来因为自己的妻子和餐馆的客人好了离开了,厨师只好自己带着儿子与母亲住在一起,因为离婚备受打击无心做生意餐馆也关门了,后来就到这家餐厅打工,在一天天交往中两人越来越熟。

    有一天厨师来玛丽的店里聊天,正好玛丽在柜台下整理东西,来了一位老绅士,老先生把厨师当老板了,于是厨师就帮玛丽卖电子烟,遇到型号不太熟的,就低头看看玛丽的手势,老先生买好东西准备离开时忽然想起来问了一句:原来那个个子高高成天拉着脸的女老板呢。厨师回答:她现在不在这儿了。等老先生离开后,厨师笑着问:那个个子高高的整天拉着脸的女人是你吗……厨师后来常常为玛丽准备好精美的午餐和早餐,含蓄地表达着对玛丽的关心和爱慕,有一天他们终于牵手了,两个人由同病相怜逐渐走到了相知相爱。

法国街头

    影片里展现了当代法国巴黎的市井生活,讲的都是普通市民的日常起居、喜怒哀乐,但导演和演员都配合的很好,没有矫揉造作的夸张煽情表演,没有波澜起伏的戏剧冲突,几乎全是生活细节,演员也都相貌平平,但让人感到很真实、很朴实感人,观众也自然而然地和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希望男女主角幸福牵手,玛丽和厨师最后也终于有情人终成眷属,实现了人生的重启。

    “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它。”----罗曼.罗兰



毛晓兵的个人公众号:毛委员小兵随笔

2018-01-02 毛晓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