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风采

追记中国工程院院士戴复东教授:毕生践行“建筑要为人服务”的初心

发布时间:2018年02月28日来源:校友总会浏览次数:677


   他是中国远征军抗战名将戴安澜之子,他是新中国的一位建筑大师。他设计的建筑既融合自然,又富有人性关怀。具有现代创新美的建筑,闪耀着现代科技之光。

    他毕生践行“建筑是一门为人服务的学问”,在创作中积极探索“现代骨、传统魂、自然衣”,在传承传统文化根脉、汲取世界建筑精华中,引领中国建筑设计的创新之路——

    2018225日,著名建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戴复东教授因病逝世。

  “建筑师要有为别人服务的思想”

  “建筑是一项为人服务的学问,建筑师只有真正热爱人、关怀人,才能使建筑环境为人服务得更好。”很早以前,这一理念就在青年戴复东心中扎根。

  作为我国培养出来的第一代建筑学专业大学生,戴复东1952年从南京大学建筑系(现东南大学建筑系)毕业后,来到同济大学建筑系任教。从此,他的人生轨迹就与建筑紧紧连在了一起。

戴复东挑灯进行设计工作

  上世纪50年代,戴复东曾给上海一高校设计教师宿舍。当时,该项目投资少,也无现成的设计标准,还要给尽可能多的教师使用。为解决通风问题,戴复东在起居室和餐厅、卧室和工作室的两边都设计有窗户,以形成空气对流。而今,这种设计已成为最时尚的通风设计概念。

  武汉东湖风景区内,有一处用于接待毛主席生前工作、居住的“东湖梅岭工程群”。这正是戴复东年轻时的代表作。梅岭工程群坐落在一个小山坡基地上,而戴复东的设计依地就势,整个房屋构造与当地的原生环境浑然一体。在内装饰上,他也尽可能就地取材。房屋的墙壁用当地山石垒成,既好看,又环保,而且富有地方特色。另外,房屋的地板图案也用原木材锯成一块块的木砧板拼装起来。如此独特的设计让人仿佛置身森林。

    1984年夏天,戴复东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建筑与规划研究院作访问学者期间,荣获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设立的“在美华人学者奖学金”第一届奖学金的唯一名额。为了获得对建筑环境的直接观感,他用这笔奖金独自坐长途汽车,进行了环美32座城市的旅行与参观。经过对城市、乡村及各方面环境获得第一手资料与感性认识,他对“建筑师要有为别人服务的思想”的理念更加执着了。

戴复东坚信设计要为人服务来源

  此后,同济大学研究生院大楼、杭州浙江大学紫金港新校区中心岛建筑群、中国残疾人体育艺术培训基地(诺宝中心)、武钢技术中心科技大厦、安徽芜湖天泰大厦及天泰花园等陆续诞生。百余项优秀建筑作品,凝聚着戴复东的智慧和心血。

  戴复东认为,当前,中国的许多建筑师难以做到独立创作,他们的设计方案经常会被开发商、投资商和业主的意见所左右。有感于此,戴复东院士直言:“建筑设计本身是一个服务性工作,建筑界的人要有为别人服务的思想。这里就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建筑师拿钱为别人服务;另一种是建筑师没有其他条件和要求,真心诚意地为大家服务、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这才是建筑界最应该重视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浮躁,才能不出错。”

  建筑创作思想的不懈探索

  在漫长的从业生涯中,戴复东留下的不仅是一件件精美的设计作品,更是宝贵的建筑理念。

  “建筑是生存与行为的人工与自然环境。宏观、中观、微观应全面重视、相互匹配,着重微观。”这是他于1985年提出的“全面环境观”思想。

  戴复东在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工作上有着广泛的兴趣,他一直密切关注着国外各种建筑的发展动态,并在剧院建筑、医院建筑、航空港建筑等研究方面均有成果。在这之中,他最早提出的“缩短护理至病床距离”,成为国内医院组合设计的最佳标准;他在工程匮乏年代,提出的“缩短步行尺度、改进登机制度、提高旅客速度”的机场候机楼建筑设计思想,对我国航空港的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提出的“要重视高层建筑对环境生活的有利和不利影响,要让人们还能够动静有序地看见天空”也成为了建筑师在设计过程中的考量因素……

戴复东本人从未停止探索来源

  戴复东格外重视乡土建筑与文化研究,如布依族岩石建筑、胶东海草石屋、江南水乡建筑、藏族建筑。迈入古稀之年,他还创立了同济大学高新建筑技术设计研究所,并担任所长。在此期间,戴复东不畏艰难地开启了轻钢砼轻板房屋体系及产业化研究开发,这也就是“轻型建筑”的开发研究。在该研究中,他开展住宅商品化的制作组装销售全过程研究,设计出内外墙自封闭体系,使房屋建设向可持续发展、高科技化走出探索性的一步。

    1999年,戴复东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68月,中国创造学会与国际管理学会联合授予戴复东院士“中华创意产业大奖终身成就奖”。

  孜孜不倦于建筑设计青年人才培养

  这几天,网络上、微信群间,弟子们怀着悲痛,表达哀思——

  “在先生身边,点点滴滴,每一个时刻,都让我真切感到了一代大师的深远、智慧、慈爱、温和与执着。”

  “先生是新中国一代建筑师中的杰出代表。我有幸参与先生主持的多个项目,其间深刻感受到先生的设计思想、创作激情和专业精神,是吾辈们持续努力的方向。先生精神永存,吾爱吾师!”

  在60余年的为师生涯中,戴复东教授悉心指导培养了大量建筑学专业人才,包括博士后3人、博士生41人、硕士生52人及众多的本科生。他认为“建筑徒手画是身为建筑师的一项必备基本功”,并忠告学生在学习建筑设计时,要重视脑手并用,用“手”来表达,将脑中所想“画出来看”,将设计成果具体化。

    “坚韧不拔地追求,执着勤奋地探究,清醒周密地思索,谦虚谨慎地奋斗!”这是这位抗战名将之子、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家的座右铭,也是他建筑人生的真实写照。

(转自新民晚报数字报2018-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