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原创

【高考40年】四十年前的异地高考之路(朱承雁 原南京铁道医学院78级 )

发布时间:2018年05月10日来源:校友总会浏览次数:994

  四十年前的异地高考之路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 朱承雁


  近年来,异地高考成为高考季节的热门话题之一。国家有关部门和各地政府都在逐渐出台一些政策,以期完善异地高考政策,方便高考学子。每当这时,不禁回想起40年前我的艰辛的异地高考之路。当年,我可能是文革后高考制度恢复以来的第一批且数量极少的异地高考的高考学子。

 我出生在一个革命军人干部家庭,从小就在部队大院里生长,那时过着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然而不幸的是,文革动乱的风暴也刮进了我父亲的部队里,我的家庭受父亲牵连受到残酷迫害。我们被迫从四川某城市的部队里被遣送流放到遥远的黑龙江农村。从此生活一落千丈,过着极其艰难困苦的农村生活。我在那里度过了我难以忘怀的少年时期,仅仅完成了初中学业。我的家庭成为十年文革动乱浩劫中千万个不幸家庭中的一员和缩影。

 1973年初,为了给父亲落实政策平反昭雪,青年的我被迫放弃学业,只身一人来到成都找到部队,开始了漫长艰辛的上访流浪生活。同时,我也开始了自学文化。1978年,文革结束,改革开放,党和国家开始拨乱反正,百废待兴。那一年,国家开始恢复全国统一高考,大约四五月份,我决定在异地成都参加高考,要靠自己改变命运。因为家庭落实政策等事宜我已无法赶回户口所在地黑龙江参加高考。

  我报名那天,已经记不清具体日期。天刚放亮,我就骑着借来的自行车先赶到父亲所在的部队司令部政治部,说明我要在当地参加高考的意愿和希望部队为我出具一份家庭特殊情况的证明和报名介绍信,部队很快满足了我的要求。随后,我带着介绍信马不停蹄地骑着自行车首先来到四川省招生办说明来意,接待我的同志被我的境遇和决心所感动,欣然同意并鼓励支持我在四川参加高考,给我批复到成都市招生办,然后我又从成都市招生办赶到西城区招生办。

  整整一天,我骑车奔波穿行在成都的大街小巷,头顶着烈日,汗流浃背。记得下午时分,在一处主干道路口,由于心急没注意,违章闯红灯被交通警察拦下,按规定,我戴上了执勤红袖标在路口协助警察进行交通执勤,我心急如焚,一心想在下班前完成报名手续。我两眼紧盯我来的方向,不到一刻钟,终于发现并截住了一位和我一样闯红灯的中年男士,我摘下红袖标为他戴上。心中如释重负,转身踏上车,继续飞奔前往下一个目标。

  傍晚时分,我终于来到了最后一站:位于我居住地附近、社区大院里的火车站辖区招生办。这时天色将黑并下起了瓢泼大雨。我没带雨具,只好冒着大雨任凭浇透,站在窗外认真阅读着招生办窗户旁墙上张贴着的报名简章和注意事项,透过打开的窗户,我看到室内有一老和一小两位工作人员也在注视着浑身湿透的我。室内已经没有其他人了。看完后我走进室内,拿出已经盖了许多大红公章和批语的报名介绍信,一位稍矮清瘦干练精神的男性老者(姓名记不清了)和一位年轻漂亮看上去比我大不了多少的女性(后称小张老师),两位工作人员热情接待了我,在他们的帮助指点下,我顺利地完成了所有报名手续。

  我是当天最后一个来报名的考生,而且是一位特殊考生。再后来,两位老师还组织我们考生去熟悉考场环境,开会交代讲解考试注意事项,给我的感觉是两位老师非常和蔼、热情、认真和细致。他们给予了我尽可能的关照。在那个年代,有着痛苦悲惨经历的我,内心感到无比温暖和感激,使我印象和感受深刻,一生难以忘怀。

  完成报名后,距离考试还有大约两个月时间,我开始昼夜加紧复习。由于刚经历动乱的文革年代以及家庭的不幸遭遇,我已经两手空空,没有任何复习资料。我利用各种方式和渠道搜集复习资料。每天天刚放亮,我就匆忙离开驻地去赶第一班公交车,中途换一次车赶到四川省图书馆门前等候开放,开门后冲进图书馆占座、借书、埋头看书和抄书抄题。中午图书馆关门,我就在附近找一家小面馆,要一碗炸酱面一角二分,一碗清汤面八分共计两角钱完成午餐。然后随便在街头找个阴凉地方小息片刻。下午图书馆开放,我重点多抄一些题留待晚上回去看,晚上图书馆下班后,我顺原路线换乘返回,天黑到驻地。在来回的路途上,无论行走还是乘车,我都不放过任何时间和机会,分秒必争,拿出卡片背诵和复习语文和政治等文字题。每天晚上,我几乎都要学习到午夜时分或者后半夜。近两个月来不知疲倦,日日夜夜,周而复始。我心中充满了理想和希望。很快一个多月过去了,终于挨到了高考的那一天。

  7月的成都,骄阳似火,闷热难耐,人们汗流浃背,不停扇扇。记得720高考那天,天气晴朗,简陋的学校高考教室,没有空调和电扇,门窗俱开以便通风,我们一人一桌,安静答题,擦汗扇扇,汗水湿透衣背。3天下来,我很顺利地完成了各科考试,心情舒畅,信心十足,如释重负。接下来就是每日焦急等待成绩的日子。

  一天上午,我正在部队收发室里,站在窗前两眼看着距离收发室大约50米远的大门口发呆。突然眼前一亮,一位年轻姑娘骑车拐进了大门,定睛一看,是小张老师,心中狂喜,立刻意识到一定是为我而来。我迅即冲出门外去迎接她。小张老师在我面前下了车,拿出我的高考成绩单递给我,轻言细语地告诉我,高考成绩已经超过了录取分数线,让我尽快返回户口所在地黑龙江省进行高考下一步政审、体检和录取等程序。她还说,四川省招生办很重视我的情况,这是提前20多天通知我的成绩,并且已经把我的高考成绩特快邮寄往黑龙江省招办。

我再三向小张老师表示感谢,目送她离开大院。可能对于小张老师来讲,这是她分内的工作和义务,然而对于我来讲,这是一件意义十分重大的事情。感激之情难以言表。当年情形,令我终生难忘,至今历历在目。小张老师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美好的印象。记得当年我的高考总成绩好像是334分,对于当年文革后国家首届全国统考情况,对于一个当年因家庭原因被迫辍学没有读完中学,完全靠自学又仅复习准备了两个月时间的我来说已经是不错的成绩了,我已经非常满足了。我开始谋划下一步怎么办?

  关键时刻,我还要请求部队的帮助。我立刻赶到部队政治部,向有关领导汇报高考情况,要求派一位得力的我熟悉的人和我一起赶回黑龙江协助我办理高考后续事宜,因为我担心个人能力有限、难以说清个中原因。怕一旦哪方面出错或者延迟时间错失良机,将功亏一篑,落得终身遗憾。领导爽快答应,立即调来我熟悉的父亲老战友李叔叔,我们当日即刻办理好相关出差手续,订好火车票,下午各自回去准备。当晚我们就登上火车。大约第三天早上,列车到达沈阳站,因为已经在车上和列车乘务员打听好了。我们下车后立刻登上站台对面的另一列开往哈尔滨的列车,刚登上列车,列车就轰隆启动。衔接紧密,仿佛刻意安排。到达哈尔滨后,我们住进了中山路上的空军某部招待所。

  次日,李叔叔和省招办取得联系,得知黑龙江省的大学考生都已经完成了政审和体检程序,只待录取通知书。我只好跟随中专考生在当时南岗区奋斗路上的南岗区人民医院完成了体检工作。后来我还得知,在我还未赶回哈尔滨时,黑龙江省招生办就已经接到了四川省招生办快递的我的高考材料,并派人到了我地址上写的哈尔滨的亲戚家寻找我的踪迹。远隔千里之外的两省招生工作人员工作之认真和效率之高令我感动。

  之后,李叔叔又赶到农村为我完成了政审手续,然后带着这些材料着军装直奔当时位于双城县的黑龙江省招生办,直接找到了我的第一志愿南京铁道医学院(南京东南大学的前身)来黑龙江省招生的工作人员,看了我的所有材料和证明,了解了我的特殊经历和境况,完全符合录取条件,决定录取。

  李叔叔回来告诉我这一个好消息,我异常兴奋,苍天有眼,我的努力和付出终于有了回报,我意识到这是我又一个人生重要的转折点。虽命运坎坷,但曙光来临。送走李叔叔后,我很快就接到了录取通知书,如获珍宝。手捧通知书,想到我已22岁年华,这些年所走过的路,欲哭无泪,回首往事,百感交集,心境复杂,难以言表,甚至有一种悲喜交加的感觉。人生一路走到今天,实属不易,就像命运在有意捉弄我一样。今天,我终于靠自己的不懈努力改变了命运。最后,我计划要马上赶回农村,收拾东西,告别久别的乡亲和亲戚们。

  当我赶回农村,天公不作美,下起了连绵大雨,农村的沙土道路被淹没得泥泞不堪,村庄前面白茫茫一片汪洋。大学报到的最后期限一天天临近,我每天数着日子,焦急地盼望着雨过天晴。不知老天是在有意难为我还是在考验我,雨还是没有停的意思。无奈之下,只好冒雨赶路了。亲戚开来了一辆75马力的大型胶轮式东方红拖拉机,我和尚在农村务农的妹妹带着行李坐在驾驶室里,直奔90里路外的一个小镇上的火车站。然后是买票、候车、挤车,我和妹妹一路站到了哈尔滨。到达哈尔滨后,按事先约定找到来时的空军部队领导,我们仍然被安排住进了部队招待所里。

  第二天,是我登车的日子,印象里很清晰,是1010日。那一年,78级高考考生到校报到晚。那天的哈尔滨,天空灰蒙蒙阴沉沉的,飘飘洒洒下起了雪花。傍晚,我穿着冬装,登上了开往上海的58次特快列车。站台上,只有妹妹一个人送我。心中有点分别时的凄凉。因为和妹妹已经几年没有见面了,刚见面就又分别。

  列车一路向南奔驰,我坐在靠窗户的硬座位置上,望着窗外大地的不断变化,浮想联翩,往事一幕幕在脑海中闪现。此生,我比一般同龄人经历了更多苦难。今日,人生转折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更加努力。列车越往南气候越热,我只好脱了又脱。第三天(1012日)上午到达南京火车站,下车后,我热得只能穿着内衣,拎着大包,腋窝下夹着脱下来的衣服,随着人流,步履蹒跚地走出车站。美丽的南京,蓝天白云,阳光明媚,人们穿着短袖衬衣和裙子,我感觉自己像一个逃难的难民,与周围环境是那样的不相适宜格格不入。左顾右盼,我终于找到了学校前来接新生的车。

 入学后,和其他大学生一样,我努力学习,经历着一种全新的大学校园生活。很快家中又传来了一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父母亲得到了彻底的平反昭雪,落实了各项政策。我的大学生活也得到了部队相应的资助和照顾。光阴似箭,一晃五年的大学生活过去了。19837月,我大学毕业了,按照政府相关文件政策规定,我很顺利地被分配到了在哈尔滨工作的母亲的身边,因为妹妹也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到了哈尔滨学习和工作,我们一家三口在经历了十多年的磨难、动荡、波折和分离之后,终于在哈尔滨得以团聚。

  毕业后,我在自己的医疗工作岗位上至今已经工作30多年了。我一直努力工作,兢兢业业,回报奉献社会,帮助资助他人。没有想到的是,离开四川30年后,我又以另一种方式重返四川。2008年,四川汶川发生震惊世界的大地震,我两次捐款,并毅然奔赴四川绵竹参加抗震救灾,当时我已经50多岁了,是队伍中年龄最大的。我只想尽我所能,帮助四川乡亲和人民。我把四川看成是我的第二故乡,回来后,我以自己的经历写了一篇四川抗震救灾纪实,题目就是“重返第二故乡”。

  如今,我已经是一名正高职称行业专家。我常常回忆往事,那是我人生道路上刻骨铭心、难以忘怀的苦难经历。我怀念、感恩和感激那些40年前在我异地高考中帮助过我的有关部队领导、小张老师和李叔叔等人。我在遥远的北方哈尔滨深情地祝福你们好人一生平安!

作者为东南大学校友(原南京铁道医学院1978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