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风采

【缅怀】斯人鹤翔去,风范笔墨在——痛忆学长蔡镇钰老师(作者:洪崇恩,东南大学建筑学院64级)

发布时间:2019年03月19日来源:校友总会浏览次数:2123

蔡镇钰先生简历】

          蔡镇钰,生于19366月,原籍江苏常熟。教授级高级建筑师,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资深总建筑师,蔡镇钰建筑规划创作研究室主任。1952年考入南京工学院(今东南大学)建筑系,师从杨廷宝、刘敦桢、童寯等中国建筑界耆宿,1956年毕业,赴京补习俄语两年后赴前苏联莫斯科建筑学院攻读公共建筑设计。1963年获建筑学博士学位后回国,长期从事建筑设计。1994年评为全国勘察设计建筑设计大师,曾任全国高校建筑学专业评估委员会副主任,获得包括“上海市建筑学会终身成就奖”在内的无数荣誉奖项。

          其主要设计作品有上海电信大楼、上海曲阳新村居住区、上海地铁一号线室内外环境设计、上海新世界城及商务中心、上海市国际卫星通信地面站、毛里塔尼亚国家体育场、绍兴大剧院、元代水闸遗址博物馆,陆家嘴总体规划概念设计、上海科学会堂(原上海法国总会)整体修缮设计等。大量作品获得国家级与上海市优秀建筑作品奖。

          2019313日辞世,享年83岁。


蔡镇钰先生放下他一生执着的彩绘之笔,西去休息了。

哀伤之余,不禁回想起22年前与他同车前往母校参加东大建筑系七十华诞纪念会等许多会聚一堂的情景,以及他生前对我——一位虽与他同出一校、忝学建筑,却长期只作“城建媒体人”的后辈系友所作的热情指导、教诲帮助的不少往事。

我习惯于称蔡先生为“蔡老师”。虽然他没有真正在课堂上教过我,却是我名副其实的老师。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与陆耀祥等校友获选南工-东大上海校友会副会长,与作为南工-东大土木建筑在沪校友实际领军者之一的蔡镇钰老师过从甚密。我们经常在一起参加校友活动、一起出外游览、一起会见外国友人,也不时在一起听他讲母校逸事、工作情趣。陆老师等校友对蔡老师执礼甚恭,言必称“蔡博”;而我则因为他做人办事都太认真,一般不拘言笑,不时要用言辞逗他,以便轻松对话。蔡老师不以为不敬,反与我更显亲近,曾多次向人介绍我是他“由于客观原因误入(新闻)歧路的小师弟”。

蔡镇钰老师(左一)与部分东大在沪校友一起会见

澳大利亚COX设计公司总裁菲利普·考克斯(Philip Cox左二),

左三为同济大学教授项秉仁、右二为陆耀祥教授、右一为笔者

也正因为此,我但凡有涉及建筑领域的新闻报道,便也经常 去打扰他,请他指导帮助。他从不拒绝,不厌其烦地帮我出题目、找关系,有时还帮我看稿、把关,使我写出不少“有份量”的城建报道、文章。以下我的部分笔墨记忆,也多与此有关。

1994年春,由于前些时候为修建上海第一条轨道交通一号地铁,对淮海路的道路面貌与两旁绿化有较大的不利影响,还有人乘机提出要“彻底改造淮海路”的主张。时任上海市副市长的夏克强召开专题座谈会,听取专家意见。蔡老师在会上坦率地表示他坚决反对这种主张,要求政府有关部门必须采取严格措施,保护好淮海路的历史风貌。同时与会的上海市建筑学会理事长罗小未教授和其他一些专家也都持同样观点。会后,夏克强指定我在报上发表文章,全面报道他们的观点,让全市人民知道。在蔡老师指引下,我联络上罗小未、洪碧荣、郑时龄、顾立三、来增祥等资深建筑学家,与蔡老师一起,在一个星期天联袂前往淮海中路,从东端淮海公园开始往西直至襄阳公园,一路步行、细细踏勘,逐幢建筑品评过去,就这里的建筑、装饰、环境,以至街头小品的设置,发表了许多有益的见解。最后写成通讯《让淮海路更加高雅辉煌》,于199453日在《文汇报》头版头条上刊出。

 2001227日,上海一家媒体援引外电报道,说上海将建一座300层的摩天楼。报社领导要我向建筑界权威人士求证此事。我第一时间找到蔡镇钰老师,蔡老师问过情况,立即作出判断,从三方面阐述上海近期不可能有建这样的摩天楼的计划。谈后,又建议我找市规划局总工程师严涧先生再核对一下。当天晚上,我撰就《上海建300层“摩天楼”纯属子虚乌有》一文,于次日即228日以显著版面发表在报纸上。此文因反映及时、观点准确而受到上海市领导的赞赏。

    蔡先生对保护城市近代优秀建筑情有独钟、身体力行。他也往往会及时向我通报甚至亲自带我去观看他的工作成果。2003年盛夏的一天,市里两位主要领导都提出上海不能仅保护一个外滩,还要加强对上海西区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和科学利用。我向蔡老师请教如何做好这篇文章,他马上主动提出一张他亲自参与保护工作的建筑名单,说可以陪我去实地考察。他还张罗了项秉仁、常青等学友一起,联袂走访了科学会堂、法租界公董局总董府邸、复兴公园、枕流公寓、花园饭店等著名老建筑,一一指出这些建筑的特点和价值。在后来发表的《上海近代建筑的百年经典——专家西区探“宝”记》(200388日《文汇报》)中,记述了一大段蔡老师回忆他主持修缮科学会堂(原上海法国总会)的经过:

  “十多年前我们刚接受整复、修缮委托,来到这里勘测时,虽然建筑物的本身显得‘衣衫褴褛’,但一眼看去便能感到一种无言的震慑。形体含蓄、装饰素雅的主体建筑,与树林、草地形成了一种自然的呼应和对话;树和草因此更显美丽生动,建筑因此变得柔软亲切,整个空间拥有了物与物、物与人和谐共鸣而产生的韵律——上世纪初的建筑师,就能设计、营造出这样出色的,和本世纪才在全球流行的生态理念相吻合的建筑环境,这不能不让我们每一个后来者都深为感动和钦佩!”

    正是在蔡老师从敬畏之心出发的严谨指挥下,经全面整饬的科学会堂,完全保持了它原有的建筑风格,成为迄今上海科技界人士最钟爱的聚会场所之一。

   蔡老师不仅重视保护建筑个体,而且是上海最早提出对优秀历史街区“必须完整连片地保护”的专家之一。在他和罗小未、李德华、郑时龄等其他专家不懈的努力下,上海市政府终于2003年冬批准通过了首批12个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保护规划。蔡老师得知我要报道此事,特地给我发来一节文字,对这一规划作了非常精辟的评解:

 有句名言说得好,“昨天的创新是今天的传统;今天的创新是明天的传统”。上海的城市建设,一定要体现“在保护中进行开发、在开发中注重保护”的精神。现在,上海确定了重点保护的12个历史文化风貌区,它基本上涵盖了上海所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传统,有代表性地反映了中国传统城市建筑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融合。它们中既有花园住宅、公寓、新式里弄、旧式里弄等居住建筑,又有商业贸易、金融办公、文化娱乐、教育科研、医疗宗教建筑等公共建筑。此外还有少量市政、仓储、工厂和其他特殊建筑。而且,规划强调了对这些建筑和附属设施都必须“完整连片”地进行保护,以使它们的空间格局、街区景观能够完整地体现上海某一历史时期的地域文化特色。

他的精辟见解,我基本照录进《上海将对12个历史文化风貌区实施最严格的保护》一文,发表在200425日《文汇报》上。

蔡老师除不时给我的新闻写作提供指导帮助外,有时也会给我布置一些相关的“特殊任务”。有一次,《中国建设报》两位记者要采访他,他又正好比较忙,便特意叫上我帮助接待、提供材料。我自然乐于从命,除了就我所知详细介绍蔡老师的专业成就、精神风貌外,还专门带着那两位记者到人民广场实地体验蔡老师在“上海心脏”创作的三件作品:广场东北角的新世界大厦、西南角的上海长途电信大楼,还有地下的上海地铁一号线的12个车站,都是他心血的结晶。后来,这两位记者撰写的长篇通讯《蔡镇钰:寻找中国建筑的“根”》中,把这些成果都体现出来了,贴切地说明了蔡老师对于建筑设计的热忱信仰和毕生执着追求。

蔡老师家中珍藏着几箱他在前苏联学习及后来访问国外的照片。他曾向我展示其中一部分,并告诉我,他的工作热忱和基础功夫,既是继承家学渊源、不懈努力,又多得益于前苏联老师的谆谆教导和常与国际同行进行相互交流。他常对我们说,他特别喜欢普希金的诗作,喜欢俄罗斯的古典建筑、音乐、绘画。有一次,我陪他夫妇到浙江海盐南北湖考察度假。他在湖中长堤上走着走着,忽然哼唱起《伏尔加船夫曲》来(见下图,樊巧云摄于1997年)。那是一种非常地道的男低音,在水面上荡漾,似有回声又似有共鸣。跟在背后的蔡师母陈老师悄悄对我说,“这首歌他从上大学时就喜欢,唱了三几十年了,现在越唱越有点像样了……”

时光何其短促,一晃已是天人两别!今后,又到哪里再能听到蔡老师浑厚绵长的歌声,看到他那严肃可爱的音容和磅礴大气的设计新作呢?

镇钰老师与蔡师母夫妇在南北湖畔山峰“鹰窠顶”上等待日出(洪崇恩摄)


附笔者采写蔡镇钰先生或与他的事迹、观点相关的新闻报道目录:

    1994.05.03《让淮海路更加高雅辉煌》

    1997.11.04《东南大学建筑系喜庆七十华诞》

    2001.02.28《上海建300层“摩天楼”纯属子虚乌有》

    2001.05.31《上海摆脱“绿色贫困”》

    2002.07.02《北外滩老建筑 一部凝固的传记》

    2003.08.08《上海近代建筑的百年经典 ——专家西区探“宝”记》

    2004.02.05《上海将对12个历史文化风貌区实施最严格的保护》

    2004.07.05《外滩保护:别忘了细节》


作者:洪崇恩,东南大学建筑学院1964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