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康(1920-1993):国立中央大学物理系1944毕业校友 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发布时间 2008-03-04
冯康(1920-1993)
国立中央大学物理系1944毕业校友  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冯康,著名数学家,应用数学和计算数学家。1920年9月9日生于南京市,原籍浙江绍兴。1939年春以同等学历考入福建协和学院数理系,同年秋重新考入重庆中央大学电机系,两年后转物理系,兼修了电机、物理、数学三个系的主课,1944年毕业。
1945年任复旦大学数理系助教,1946年到清华大学任物理系助教,1951年转任数学系助教。1951~1956年在中科院数学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1951年派去苏联在斯捷克洛夫数学研究所进修两年。1957~1978年在中科院新设的计算技术研究所任副研究员、研究员;1959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1965年被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1979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1978年任中科院计算中心主任,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78~1986年任全国计算机学会副主委;1987年后任中科院计算中心名誉主任,同年起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1985~1990年任全国计算数学学会理事长,1990年改任名誉理事长。
他还担任西安交通大学数学系名誉教授,国际计算力学协会创始理事,国际力学与数学交互协会名誉成员,英国伦敦凯莱计算与信息力学研究所科学顾问,英国爱丁堡国际数学研究中心科学顾问,以及杂志《计算数学》(2种中文、2种英文)主编,《中国科学》、美国《计算物理》、日本《应用数学》、荷兰《应用力学与工程的计算方法》、美国《科学与工程计算》的编委,《中国大百科全书》数学卷副主编。
1957年以前,冯康主要从事基础数学研究,在拓扑群和广义函数论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1957年到计算所参加了我国计算技术与计算数学的开创工作,他亲自讲授了有关的物理、力学知识及计算数学理论。在冯康的指导下计算技术研究所第3研究室承担了大量的国防、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实际计算任务,取得了一系列学术上有创见性的理论成果及实际效果。
50年代末60年代初,冯康在解决大型水坝计算问题的集体研究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独立于西方的一整套解微分方程问题的系统化、现代化计算方法(命名为基于变分原理的差分方法),即现时国际通称的有限元方法,其总结论文刊于1965年《应用数学与计算数学》。70年代,在间断有限元理论方面,冯康建立了间断函数类的庞加莱(Poincaré)型不等式,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间断有限元函数空间的嵌入理论,这在国际上是先进的。
冯康还将椭圆方程的经典理论推广到具有不同维数的组合流形,即由不同维数子流形组成的几何结构,为国际首创,为组合弹性结构理论提供了严密的数学基础,解决了有限元法对组合结构的收敛性问题。与此同时,冯康对传统的将椭圆方程归化为边界积分方程的弗雷德霍姆(Fredholm)理论作了重要发展,提出自然归化的概念作为边界归化的标准方法,形成了自然边界元方法。
1984年起冯康将研究重点转向以哈密顿方程及波动方程为主的动态问题。他在北京国际双微会议上首次提出基于辛几何原理计算哈密顿体系的哈密顿算法,开创了哈密顿体系计算方法这一新方向。以后,冯康领导中心的一个研究组,系统深入地研究,取得国际领先的成果。先后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重大成果奖,全国自然科学二等奖,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及全国科技进步二等奖。
冯康还为全国计算数学学科的发展多次提出重要的指导性意见,倡议将科学与工程计算列入国家基础研究重点项目,成立科学与工程计算开放实验室。这个开放实验室已经建成,"科学与工程计算的方法和理论"列为"八五"期间国家重点关键基础研究项目,冯康任首席科学家。
冯康因病于1993年8月17日突然逝世,享年73岁。(石钟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