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由禧(1920-):国立中央大学地理学系1944年毕业校友 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发布时间 2008-03-04
高由禧(1920-)
国立中央大学地理学系1944年毕业校友  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高由禧,著名气象学家1920年2月出生,福建福清人,1944年毕业于中央大学理学院地理学气象专业。从1945年开始师从竺可桢在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从事气象研究工作,1948年发表了《远东低层大气环流》的著名论文,提出了中国有冬季季风的新概念,并对西南季风在中国大陆的进退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这篇论文和竺可桢先生的著名论文《中国的东南季风和降水》开创了我国季风研究的先河。
解放后,中央研究院改组并并入中国科学院,气象研究所则并入北京地球物理研究所,高由禧随之北迁。他于1953年被破格提升为副研究员,1960年任研究室副主任。在这期间,他除了继续从事季风研究外,还进行了天气预报、台风,为海南岛开发和三门峡水库设计进行气象调查,提供气候资源等四项与国民经济密切相关的气象研究,出版了4本专著和多篇较有影响的论文。
1962年高由禧发表了他的著名专著《东亚季风的若干问题》,1979年他更进一步提出除海陆季风外,还有南北半球季风、对流层行星季风,平流层季风和高原季风共五类季风,并指出季风区是全球大气运动最重要的能源区。他被气象学界公认为我国的"季风专家",他关于季风研究的成果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80-90年代先后和美国、日本气象学家,进行季风合作研究。目前,中美季风合作研究被认为是中美科学家科研合作最好的范例之一。
高由禧对我国气象事业的贡献还突出地表现在他对高原气象研究上。1959年高由禧受中国科学院的委托筹建以研究高原气象为主要目标的中国科学院兰州地球物理研究所。1962年地球物理所正式成立,高由禧任副所长。1973年改名为中国科学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所,高由禧升任研究员、所长。在他的领导下,在高原气象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1979年和1982-1983年,在世界屋脊上举行两次科学实验,取得了大量宝贵的观测资料。此项实验荣获国家气象局气象科学一等奖。高由禧自己也对青藏高原气象进行了比较系统深入地研究。1979年高由禧与人合作发表了青藏高原研究的经典著作《青藏高原气象学》,荣获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他还参加领导了"青藏高原隆起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影响的综合研究"这一国家重点课题的研究,此课题研究成果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和中国科学院科学进步特等奖。1984年高由禧又和蒋世逵等发表了《西藏气候》这一专著,除上述两本专著之外,高由禧还撰写了十多篇有关青藏高原研究的论文,较全面、深入地分析了青藏高原的动力和热力作用对我国气候和环流的影响。1986年高由禧调入中山大学大气科学系任教,兼任兰州高原大气物理所名誉所长。
高由禧除了对气象学进行广泛深入的探索外,还积极推广我国气象研究的成果。1980年,他参与组织了在北京召开的青藏高原科学讨论会,国外气象学家纷纷希望同我国在高原气象研究方面进行协作和交流。高由禧多次被邀出国考察、讲学、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为我国气象研究在国际上赢得声誉作出了贡献。1979年12月在澳大利亚举行的国际地球物理和大地测量委员会(IUGG)的会议上,他被选为"大气电学委员会"和"云雾物理委员会"的委员。在国内,他多次组织国际高原气象学术会议。为了推动高原气象科研成果在国内外交流,高由禧创办了学术刊物《高原气象》,并担任主编。
高由禧还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先后担任过中国气象学会常务理事、甘肃省气象学会理事长、国家气候研究委员会委员、中国气象学会热带气象委员会主任委员、甘肃省政协委员、甘肃省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甘肃省九三学社副主任委员和广东省科协副主席等职务。(王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