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元九(1920-):国立中央大学航空系1941年毕业校友 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发布时间 2008-03-04
陆元九(1920-)
国立中央大学航空系1941年毕业校友  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陆元九,著名惯性导航、自动控制专家,1920年1月9日生于安徽来安县。1937年考入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1941年毕业后留校任航空系助教。1945年考取公费留美,入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深造,1949年获博士学位。他是该系设立仪器学专业后第一位博士学位获得者。之后他留校任副研究员、研究工程师,继而任福特汽车公司科学实验室研究工程师、主任工程师,在动态测量仪器及设备、涡轮发动机自动控制和自寻最优点控制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1956年陆元九回国,曾任航天工业总公司研究员、总工程师、科技委常委,参加筹建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兼室主任和副所长。他参加中国科学院早期探空火箭、人造卫星以及一些战术导弹的控制研制工作。参加多种导弹卫星的论证方案、飞行试验数据分析等工作。他主持开展了飞行器自动控制方面的大量研究工作;惯性器件及测试设备的研制;稳定系统研究;惯性制导系统研究;液压、气动执行机构和红外光学敏感技术研究等。他还参加了中国科技大学自动化系的筹建工作。
1964年他的主要著作《陀螺及惯性导航(上册)》一书出版,采用自动控制的观点和方法对陀螺及惯性导航原理进行了深入论述,对我国惯性技术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965年主持组建了中国科学院液浮惯性技术研究室,并兼任室主任,参与筹建了我国第一个液浮惯性器件研制基地,参与了我国船舰惯性导航系统方案的制订和技术力量的培养,对航空惯性技术的发展也倾注了一定精力。
"文革"期间,陆元九蒙受了不白之冤,被迫离岗,直至1978年才重新担任航天部控制器件研究所所长。他根据国外惯性技术发展的趋势和国内的技术基础,对新一代运载火箭惯性制导方案的论证工作进行了正确的指导;他倡导"科研工作要跟踪世界尖端技术的发展",型号工作要贯彻"完善一代、研制一代、探索一代"的精神,领导开展了静压液浮支承技术、自主对准、误差标定、铍材应用研究、浮球平台和速率捷联技术等预先研究课题以及各种测试设备的研制工作。为了研制高精度、高可靠性的惯性仪表,他极力主张改善试验条件和设施。由于他的努力,国家批准建立惯性仪表测试中心,为我国惯性仪表研制工作创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1982年他作为全国惯性技术专业组副组长,亲自到各研制、生产单位作了大量调研,提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建议,被有关部门采纳,编入了《航天部惯性器件专业发展规划》以及后来由他主持编制的《2000年前惯性技术专业发展纲要》。
陆元九非常重视人才培养,坚持组织科研人员的专业技术学习和外语学习,并亲自讲课。他在1962年就开始培养研究生,由于他的推动,控制器件研究所是航天部科研单位最早获得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陆元九还充分利用对外开放的机会,多渠道聘请专家,组织国际会议,进行技术交流,引进人才,引进先进技术,促进我国惯性技术的发展。1989年他主编《惯性器件》一书出版,这是一部30多年来航天惯性技术研制工作的总结。
由于陆元九为中国自动控制技术,特别是惯性技术的发展和运载火箭的惯性制导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先后被选为中国自动化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航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惯性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国际宇航联合会副主席、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等。
(吕应祥杨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