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通讯》

 

我与国立中央大学

沈亦珍

  国立中央大学之最前身为前清末年设立之两江优级师范,校址在南京成贤街。民国成立,两江优级师范停办。但中等教育继初等教育之后逐渐发达,对于师资至感缺乏,有加速造就之必要,于是在1915年成立国立南京高等师范。及至1919年改为国立东南大学,由郭秉文博士任校长,一时校誉大振。北有北大,南有东大,两相媲美,人皆知之。迨1927年国民政府成立,因实行大学区制将东南大学改为第四中山大学。不久教育界全体起而反对,曾有一短时期改称江苏大学,仍遭反对。结果改称国立中央大学,众怒始息。
        余自1938年秋随郑西谷兄赴甘肃襄理省教育行政后,隔三年转任兰州国立西北师范学院英语系教授兼系主任。本拟继续在该院任教,多在学问上努力,不作他迁之想。不料事隔一年,国立中央大学来电聘余前往任教,为母校效劳。事出突然,不知如何应付。盖西北师范学院各方面相处甚得,知余被中大邀聘后,一再挽留,情意恳切。同时内子及小儿等均在兰州。内子且在甘肃学院及国立西北技艺专科学校任教。加之抗战时期生活环境艰苦,重庆易受敌机威胁。如全家迁渝又困难重重。因此在心理上倾向于一动不如一静。但因中大一再函电坚邀,固辞不获,不得不去服务一段时期。乃于内子商定家眷暂留兰州,余则独身前往,行动较有弹性。在获得西北师院院长李云亭先生之谅解后,去函中大允于暑后应聘。此为余前往中大任教之一段经过。
        抗战前中央大学校长为罗家伦先生,任职甚久。及至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时局紧张,中央政府始则一再容忍,不到最后关头绝不轻易宣战。不料风云日急,战争无法避免,遂由中央决定号召全国军民抗战到底,不驱逐倭寇绝不罢休。于是各方面动员,作长期抗战计划。教育亦不例外,中大直接迁至重庆。一面尽量将图书仪器及学生学籍有关簿册装箱启运,同时派人在重庆选定沙坪坝为战时中大校址,建筑克难校舍。最重要者为上课教室,学生宿舍,饭堂及教职员宿舍。同时在距沙坪坝不过远之柏溪设立分校,专为各学院各系一年级学生上课及寄宿之所。其他各系及学校行政总枢纽则在沙坪坝。迁校计划实现后,昔日在南京之巍巍广舍顿成因陋就简之战时大学。然弦歌之声未曾中断,实非易事。是时沙坪坝有两所大学,一为原有之省立重庆大学,一为迁渝后之国立中央大学。两校近在咫尺,校舍及设备则迥然不同。重大一切完整,未受丝毫破坏,中大难于媲美。但中大师生之向学精神与爱国情操则不后人,仍保持领导地位,是则可以令人欣慰者。
        中大规模宏大,原有文学院、理学院、法学院、工学院、医学院、商学院、农学院及教育学院。不久教育学院改为师范学院,最后师范学院又离开大学独立设置。商学院设在上海。其中有一段历史已成掌故。远在东南大学成立时,南京国立暨南学校与国立东南大学联合在上海设立商学院。及至暨南学校迁至上海真茹后,合作计划中止。暨南将商学院移至真茹新校舍,东南大学则成立上海商学院。上海为全国商业中心。商学院设在上海本极适当,但在经费方面,独立设置所费较多,负担较重。在行政方面,南京与上海两地相隔虽不远,毕竟在联系上不免时有问题,于是东南大学决定放弃商学院。中央因该院有相当历史,办理又极完善,人才辈出,骤然停办殊觉惋惜。于是决定独立设置,名为国立上海商学院。抗战胜利后依然存在。
        谈及中大行政组织及人事,立即使人回忆抗战中期后全国大学教育之情况。当时全国学潮此起彼伏,无有已时,中大亦不例外。罗校长去职后,顾孟馀先生接任。顾校长仅维持一段短时间,即由蒋介石兼任中大校长,而以朱经农先生为教育长,胡焕庸先生为教务长。各院院长无甚更动,师范学院院长则为张士一先生。张先生为名闻全国之英语专家。犹忆余在中学时,商务印书馆出版之英文学生杂志常见张老先生之大作,嘉惠不少喜习英文之青年学子,余即其中之一。随后余考入国立南京高等师范,张士一先生在英文专修科任教。余虽在工科,但与张先生有师生关系。事隔三十年以上竟能在张先生领导下之师范学院为母校服务,深感荣幸。
        余在中大所任课程为教育原理,教育哲学及教学实习。其中教育原理一科须与每周赴柏溪分校教学。说到教学方面,余对教育原理一科有个人之看法。先从心理学、论理学、社会学、生物学及哲学说明各该学科与教育之关系,使学生了解此等学科为教育之基础,最后确立教育之目的为使个人与社会有调和之发展。在课程编制方面,应顾及社会文化遗传及个别需要。在教学方面,个别化与团体化教学应兼筹并顾。在训导方面,团体指导与个别指导应同等重要,二者缺一不可。深信本此一贯之理论,师范生将来从事中等教育工作定能有所成就。说到教育哲学一科,余注重各家之比较,以及各家学说对于各种教育问题之看法。至于教学实习一科,则注重事前之准备与事后之检讨,使学生真正能从实习方面获得益处。
余在沙坪坝生活不甚安定,原因由于教授宿舍不敷分配,只得临时借住第三教授宿舍同事房间。三餐均在食堂用膳,米嫌粗糙,菜则谈不上调味,且不够热。但大家均感觉抗战时期能有如此生活已属不易。员生莫不打起精神努力本位工作,准备迎接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