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焕镛,著名植物学家,我国近代植物分类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祖籍广东新会,1890年6月6日生于香港。原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所长。1971年1月18日逝世。
陈焕镛,1909年赴美国就学,1913年考入哈佛大学,1919年获林学硕士学位,并以毕业论文优异获奖学金。当年回国后,受哈佛大学的委托,赴海南岛五指山采集标本。1920年任金陵大学农学院森林系教授。1921年至1927年受聘任国立东南大学教授。1927年至1954年在广州中山大学任教授、植物研究室主任,后改名农林植物研究所、植物研究所,任所长,植物系主任,理学院院长等。1935年起,他受广西大学的邀请,为该校创设经济植物研究所,并任所长,还兼任广西大学森林系教授、系主任。直到1954年,中国科学院接收中山大学植物研究所和广西大学经济植物研究所,分别改名为华南植物研究所和华南植物研究所广西分所,任命他为华南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兼广西分所所长。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他是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陈焕镛在开发利用和保护祖国丰富的植物资源、研究植物分类学、建设植物研究机构、培育人才、收集标本等多方面付出了毕生心血。1919年学成回国后,清楚地知道我国植物学研究的落后情况,他立志要用自己的科研工作实践去促使这种落后状态的改变,因此,他紧紧地抓住搜集植物标本、搜购图书资料和培育人才这三个重点,逐步开展工作。他一方面从事教学工作,一方面致力于植物的调查采集和分类学研究。在国立东南大学任教期间,他与邹秉文及秉志、钱崇澍、胡先□、钱心煊、陈嵘等人分别开创了我国最早的现代植物学和动物学科研事业,并培养了一批人才。他有感于当时的树木学教科书题材多为欧美树种,因此编写了一本《中国经济树木》作为教材,这是一本我国最早有科学名称的树木学教材。他还是我国植物调查采集的创始人之一。早在1919年他就赴海南岛五指山区采集,成为登上祖国南部岛屿采集标本的第一位植物学家。他在岛上工作了10个月,发现了不少新植物,采集了大量的珍贵标本。20年代,他到湖北、广东、香港、广西、贵州等地采集标本,同时还与英、美、德、法等多个国家的学者和标本馆建立标本交换关系,因此而积累了相当数量的标本。1928年他到中山大学农学院任教,创立并发展了植物研究所(该研究所1930年改名中山大学农林植物研究所)。并于1928年在学校内建立起我国南方第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植物标本馆。1935年广西大学校长马君武敦请他到梧州创建广西大学经济植物研究所。自此他经常往返于广州、梧州之间,主持着两所的工作。数年内先后派出采集队,采集了大量标本。1930年,他还创办了《中山专刊》,以纪念孙中山先生。该刊登载以植物分类学为主的植物学专业论文,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并且借助此刊与国外交流,从而得到大量的植物学书刊,其中有部分卷册为国内仅有的珍贵版本。
陈焕镛对于华南植物有着广博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樟科、壳斗科、绣球花科、苦苣苔科、桦木科和胡桃科等的分类有精湛的造诣和开创性的见解。先后发表的论文和学术专著不下50余篇(册),发现的植物新种达百种以上,新属10个以上,特别是银杉属和观光木属的发现在植物分类学和地史研究上有重大的科学意义。银杉是一种极罕见的子遗裸子植物,被称为"活化石"。在地球上其他地区已经灭绝,独生存于我国局部山区。
陈焕镛一贯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所以他在国际学术界享有很高威望。
(陈昭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