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字文浚,又名知行。1891年10月18日生于安徽歙县西乡黄潭源村。1909年考入南京汇文书院,翌年转入金陵大学文科。1914年,以全校总分第一毕业于金大后,旋即留学美国,入伊利诺大学学习市政,获政治硕士学位,继而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学,获"都市学务总监资格凭证"。
1917年回国,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不久任教务主任。1919年起与郭秉文筹建国立东南大学,1921年任东大教育科和教育系主任、教务长等行政职务。1920年起兼任中华教育改进社主任干事,并与朱其慧等创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任执行书记。
陶行知立志发展平民教育,1923年辞去东大优厚的高层职务,去北平专任中华平民教育促进社主任干事,大力推进我国的平民教育。1925年任《新教育评论》杂志主编。1926年他起草发表了《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1927年3月又在南京北部创办了晓庄师范学校,开展乡村教育运动,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新理论。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是他从创造性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适合中国国情且具时代特点,经得起检验的新理论。他亲身倡导和推行了以征服自然、改造社会为宗旨的平民教育、乡村教育、普及教育、国难教育、战时教育、民主教育。这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教育思想体系。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创举。为此,1929年圣约翰大学授予他荣誉科学博士学位。
"九一八"事变后,他组织国难教育社,创办"山海工学团",并首创"小先生制",成立"中国普及教育助成会",开展"即知即传"普及教育运动。1934年他主编《生活教育》半月刊。1936年当选为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执行委员和常务委员,积极参加抗日民主运动,与
沈钧儒、邹韬奋、章乃器联名发表《团结御侮》宣言。接着受全国救国联合会委托出任国民外交使节,出访欧、美、亚、非28个国家和地区,出席世界和平大会,世界新教育会议第七届年会,当选为世界和平大会中国执行委员;1945年,当选为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务委员兼民主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主编《民主教育》杂志。1946年1月在重庆创建社会大学,出任校长,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民德,在亲民,在止于人民之幸福"。大力推行民主教育。抗战胜利前夕,1946年7月25日陶行知终因劳累过度,健康过亏,刺激过深而患脑溢血英年早逝,享年仅55岁。
陶行知在南高师主持教务期间,施展恢张,屡有创新,建树甚多,誉满海内。他积极改良教育学科,倡导教育要科学化,提倡教师要做"创造的教育家",要实行科学教育,反对"沿用旧法,仪型外国";提倡教师要做"创造的科学家",敢于探索未发现的新理,开拓未开发的边疆。他提出教育的理论应植根于自然科学,并把教育学的研究成果,广泛地运用到实践中去。他把科学知识列为教育科的必修课,把基础课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使学生既有宽厚的基础知识,又有系列专门知识,利于教师的深造、学科的发展和学生的成才。实现了教育学科的整体改革。
陶行知在南高师对中国教育的贡献主要有:(1)改革教授法,倡导教学合一;(2)开女禁,首创大学男女同校;(3)采用选科制,推行课程改革;(4)面向社会,开办暑期学校。陶行知在南高师的教育改革对我国的教育事业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他那一心为国家、为人民的崇高思想,无愧于"人民教育家"的光荣称号。
陶行知著《陶行知全集》共分六卷,总计220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