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定良(1893-1969):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4年毕业校友 1948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

时间:2002-06-02浏览:1409

吴定良(1893-1969)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4年毕业校友  1948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

  吴定良,著名人类学家,教育家,中国人类学主要奠基人。1893年1月出生,江苏金坛人。原复旦大学生物学系教授、人类学教研组主任。1969年3月24日逝世。
      吴定良,1920年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育心理学系,1924年毕业后留校在东南大学任助教。1926年他考取官费留学,同年8月,赴美国入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系攻读统计学。1927年,转到英国伦敦大学文学院,继续攻读统计学。1928年获得统计学博士学位。1930年,吴定良成为"国际统计学社"第一个中国社员。之后,他申请到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的研究补助费,继续留在英国学习人类学,成为中国第一个学习人类学的留学生,先后发表论文50余篇,1934年获得了人类学博士学位。同年经中央大学推荐加入了"国际人类学社"。
  1935年夏,吴定良应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的邀请,回国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人类学组主任兼专任研究员,其间创建和主编了《中国人类学志》期刊。1945年,吴定良应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的邀请,任该校史地系教授,开设普通人类学及统计学课。在他的努力下,1947年9月浙大成立人类学系与人类学研究所,吴定良任系主任兼所长。1946~1948年间他还兼任暨南大学人类学系教授。1952年,院系调整,浙江大学与暨南大学人类学系均并入复旦大学生物系,吴定良任人类学教研室主任,为学生开设人体解剖学课。
      吴定良在20年代中期到30年代中期,潜心于统计学和人类学的学习与研究,做了大量的工作,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吴定良在统计学方面的突出成就,是他创造的相关系数计算法和相关率显著性查表。它的问世对当时统计学上相关分析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并为各学术领域的学者在用相关率来分析事物间的相关程度时提供了方便。自40年代下半期开始,吴定良相继在浙江大学、杭州重辉商业专门学校、复旦大学和上海水产学院等院校讲授统计学,为我国统计学人才的培养做出了贡献。50年代初期,他曾在浙江大学创立生命统计专修科,并曾为杭州卫生局拟制杭州市生命统计表格及编写有关生命统计的研究报告。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的人口学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吴定良在人类学研究方面的内容很广,涉及到人类进化、现代人体质、测量仪器的改进等方面,并开始对人类工效学这一新领域的探索。在古人类学方面,他对北京猿人、南京阴阳营新石器时代人的骨骼标本进行深入的研究,对各阶段的猿猴与猿人的骨骼作了细致的比较,并采用两种统计指数进行分析,发表了《古代人复原象》等一批论文。他采用弦矢指数的方法对北京猿人的眉间凸度进行了数量分析,对确定北京猿人在人类进化史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吴定良在骨骼测量学方面作了大量研究,发表了一系列的论文。在这些论文中,他对头骨的形态学特点、人种学特征、测量方法等作了详尽的阐述,特别是在面骨扁平度的测量方法上有所创造,被各国人类学家所采用,一直沿用至今,并被列为人类学学生的参考书目和有关论文的参考文献。在活体测量学方面,吴定良长期深入贵州、云南山区的少数民族地区作体质调查,是中国体质人类学和人种学研究的开创者。吴定良还是我国应用体质人类学知识为工业生产和国防建设服务的第一人,也是我国人类工效学的奠基人。
      他在搞科研、带研究生的同时,承担了体质人类学、古人类学、人体形态学、生物统计学等多门专业课的教学任务。他讲课准备充分,内容丰富,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专业和发展中国人类学的责任感。1957年他在复旦大学创立的人类学专业,到80年代中期一直是中国高等院校中唯一培养人类学人才的专业。
  (吴融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