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桢(1894-1957):国立东南大学生物系教授(1922-1926) 1948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 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时间:2002-06-02浏览:9035

陈桢(1894-1957)
国立东南大学生物系教授(1922-1926)   1948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  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陈桢,著名动物学家、遗传学家、教育家,我国动物遗传学的创始人和动物行为学、生物学史研究的开拓者。江苏省邗江县人,1894年3月12日生。1957年11月15日逝世。
  陈桢,1918年金陵大学农林科毕业,获农学士学位后留校任育种学助教。1919年考取清华学校专科,公费赴美留学。先在康乃尔大学农学系学习,1920年转入哥伦比亚大学动物系,1921获硕士学位。之后,随从著名遗传学家T.H.摩尔根专攻遗传学。1922年回国后,任国立东南大学生物系教授,第二年开始进行金鱼遗传的研究工作。1926年他到清华大学生物系任教授,兼系主任。1938年,他机智地避开日本特务的监视,去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抗战胜利后,直至1952年他一直担任清华大学生物系主任,1947年兼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委员会第一届委员。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和北平研究院评议员。清华大学生物系在他的指导下,教学和科研工作都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该系并入北京大学生物系,陈桢任北京大学生物系教授兼任中国科学院动物标本整理委员会和动物标本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1953~1957年,他担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室主任,并主持中国动物图谱和《动物学报》的编辑工作。1955年他被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1957年中国科学院改动物研究室为动物研究所,陈桢任所长。
  陈桢,在金鱼遗传、蚂蚁行为和生物学史研究等方面有着重要成果。他首次证明了鱼类的孟德尔式遗传。1921年,他在摩尔根的指导下,掌握了杂交实验与细胞学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归国后,他选用金鱼作材料,将杂交试验和细胞学、统计学方法联合应用,进行遗传学研究。1925年他发表"金鱼外形的变异"著名论文,阐述了金鱼外形的各个方面都记录着它的变异,并用进化论的观点论证了金鱼起源于野生的鲫鱼。1928年又发表了"透明的五花,一例金鱼的孟德尔遗传"一文,用充分的杂交数据证明透明鳞决定于纯合的突变基因型,正常鳞决定于纯合的隐性基因型,五花鱼则有杂合的基因型。因此,这是鱼类第一个典型的"不完全显性遗传"的实例。该文的发表震动了生物界。当时国内外不少科学家对于孟德尔定律是否适用于鱼类都抱着怀疑态度。陈桢的这一突破性成果以确凿的证据征服了所有的生物学家。1934年,陈桢发表的"金鱼金色和紫色的遗传"一文,证明金鱼的蓝色决定于一对纯合的隐性基因,紫色决定于四对纯合的隐性基因。
  经杂交产生的五对基因的隐性纯合体则有蓝紫色,而且是一个不再分离的品种。因而,他被誉为"金鱼博士"。
  陈桢在对金鱼的遗传作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又用全新的观点对金鱼的起源和品种形成历史进行了探讨。1954年,他发表了《金鱼家化史和品种形成因素》的论文。该论文用确凿的资料证明金鱼起源于中国。他论述金鱼的深化过程大体是,开始在浙江杭州、嘉兴等地野生的鲫鱼中产生了红黄色变异体,称为"金鱼鲫鱼"。以后经过半家化、家化、盆养、有意识地选择等四个时期的演变,才形成众多的品种。陈桢在论文中提出生活条件的改变和人工选择是金鱼品种形成的主要原因,他认为金鱼的品种的形成不是通过通常的突变的形式,而是一个渐进的进化过程。
  陈桢还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在东大任教时,他编著了《普通生物学》于192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他在清华大学任教时,于1933年出版了他编著的复兴高级中学教科书《生物学》,发行后,风靡全国,沿用20多年,总共出版了159版,成为公认的通用中学生物学教科书,影响波及东南亚一带。
  (李 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