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正权,著名物理学家,浙江东阳人,1896年1月18日生。1920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工科后,留校任助教。1923-1927年,任私立厦门大学物理系助教,后任校长林文庆的私人秘书。继而在南洋当了一年教师,一年多的湖北省教育厅督学。
葛正权于1929年考入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仅用一年时间完成论文《短波干涉仪》获硕士学位。当时他的指导教师十分惊奇,因为这一研究曾是指导教师在伯克利大学没完成的课题。葛正权一心想入伯克利大学攻读博士,应试时,主考教授罗柏刁难中国留学生,拿出德文、法文两本科技书,要他当场用英语作部分翻译,他顺利通过考试,获得洛氏基金奖学金,并选择了当时物理学尚未得到精确验证的研究课题,经过三年时间,完成哲学博士论文"以分子束方法测定Bi2的分解热"。他使用自己精心修改的仪器和实验方法,修正了前人的疏忽和错误,取得比前人精确的结果,更为重要的是他首先以精确实测数据定量地验证了麦克斯韦速度分布定律,并得到国际公认。他不但获得哲学博士学位,还获得美国物理学会和数学学会奖给的金钥匙各一把。他的这一成就被载入世界物理史册,他的实验方法,被国内外有关专业书籍不断引用或专文介绍。
1933年正值东北三省沦陷,葛正权旋即回到祖国应聘担任武汉大学物理系教授。1938年他目睹日寇轰炸武昌后血淋淋的断肢残体,毅然放弃教育救国而投笔从戎,他认为中国空军必须有自己的制氧工厂,主动请缨办厂,放弃300大洋工资的教授就任180大洋工资的航空委员会第一气体制造所所长,在战时艰难条件下和日机轰炸中制出了氧气,解决了空军高空作战的用氧难题,成为我国制氧工业的先驱者。他继而又制造出氢气、碳酸气等各类军需气体,还就地取材制造汽油、柴油、烧碱、飞机用漆等极端缺乏的军用物质。他在民族存亡的紧急关头竭智尽力,为抗日战争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1945年抗战胜利,葛正权奉命派去接管各地氧气厂,并委任他为总厂厂长。当时他想回武大教书,适逢国防部增设国防科学研究发展厅他被委任第一处处长,主持国防科研设计工作,奉命接管美军在上海、青岛留下的残缺不齐的军用雷达车和雷达器材。在不少人发接收财时,他廉洁奉公潜心于国防科学研究,看中了400多辆雷达车和3000多吨雷达器材,单枪匹马,克服重重困难,先在南京登隆巷创设了雷达修理所,后在南京妙耳山创建了我国第一个雷达研究所,他任所长,发表了"雷达的发展及其在二战中的作用"的论文。从此中国有了自己雷达生产的工业,这个所就是14所的前身。
1949年,国民党政府逃离南京时,专拨50节火车皮及登陆艇责令葛正权将雷达所迁至台湾,他软磨硬拖到渡江前夕,才将50辆完整雷达车沿京杭公路开往杭州附近,以避免战火破坏,国防部又以3万银元利诱,要他开往宁波出海赴台,他却按兵不动,被所内特务押解到杭州关押在体育馆,最终他保护了雷达设备迎来了解放。1949年10月,雷达移回南京,当即为人民军队培训了180多位技术人员,使解放军组建了雷达部队。1950年初舟山解放战中,该部为保卫上海立下了功劳。1950年葛正权因积劳成疾需长期治疗休养,因而辞去雷达研究所所长职务。病愈后受聘为第二军医大学一级教授兼数理教研室主任,投入教学和科研工作,主编了全军军医大学物理教材,为军队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他指导研制出国内第一架脑电波直流放大器,用以观察人脑对事物的反应波;他用范德格喇夫高压发生器,装备了放大50倍的场致发射电子显微镜,可用于直接观察到有机体苯二甲青色素的原子排列状态。1981年在他85岁高龄时,还主持翻译出版美国P.A.Tipler著的《近代物理学及其应用》一书。
1984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1988年3月22日病逝上海。
(葛士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