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家伦,著名教育家,历史学家。字志希,1897年12月21日生,浙江绍兴人。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文科。深受校长蔡元培、胡适之爱重,1918年从事"文学革命"和"新文艺运动"办了一份《新潮月刊》,1919年成为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之一,五四运动宣言是他所写。1920年被派赴美,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研究院和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接着又到伦敦大学、柏林大学、巴黎大学的研究院,在四国五校研读7年,专治历史与哲学。1926年回国以一介书生投笔从戎参加北伐军,担任北伐军总司令部参议、编辑委员会委员长、战地政务委员兼教务处长。革命成功后转入兴趣所在的文教工作,筹办中央党务学校,任教务处主任、代教育长。
1928年8月,清华学校改为国立清华大学,31岁的罗家伦出任首任校长。他上任就申明清华的宗旨是谋中华民族在学术上之独立发展,及完成建设新中国之使命。为此又提出:"廉洁化、学术化、平民化、纪律化",积极开展校外活动以谋得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并采取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措施:对原有教授去劣存菁全部重聘,提高待遇,罗致优师;将原清华有名无实的系如农学、体育、音乐等一律取消,成立文、理、法三院,增设地理系和土木系;宣布停止过去那种毕业生全部派往美国的做法,改为公开考试,选拔少数优生赴美国深造;裁并冗员、精简机构,厉行节约;先后修筑了生物馆和气象台、扩建了图书馆。
1931年12月中央大学校长朱家骅调任教育部长后,中大学生接连拒绝桂崇基、段锡明出长中大,至1932年8月罗家伦接长中大。9月5日到任后先安定人心,并提出了"诚、朴、雄、伟"为中大学风之目标,制定中大校歌。他认为中大的使命就是为中国"创造有机体的民族文化",就是要求大学顺应社会实需,系统和全面地为民族培养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的有用人才,以推动国家和民族各项事业的协调、秩序和有效发展。在罗家伦擘划奔走下,再度创办了医学院,建造了生物馆,牙科大楼(创设国立牙医专门学校于此,今为金陵院)、实习工厂,首创了中国第一个航空工程系,增设了心理学系、水利系,聘请大批名师学者,他立志要把中大办成中国的牛津、哈佛,声明不聘一个不合格的教授,不招一个不合格的学生,中大学风大振。
1934年秋,罗家伦认识到是发展中大的时机了,他认为中大当时的规模满足不了国家发展的需要,经蒋介石批准新校舍建筑费240万元,1935年在石子岗征地2700亩,聘叶楚伧等9人组成新校舍建委会,1936年11月土方工程启动。1937年1月开始钻探,5月第一批大楼(工学院、农学院、航空系)已投标开工,全部校舍分三批建迁,定于1939年底建成迁毕,不料因抗战爆发未能实现。罗家伦经深思远虑,决定利用长江水运和建校经费,先派马洗繁、蔡翘、原素欣等入川联系和建筑校舍,再一步到位地将中大全体师生设备西迁重庆。9月20日宣布,11月初已在重庆复课。1940年8月,他又在国民党中央五届七次全会上提出《确定办法迅筹款以挽救全国高等教育危机案》,要求政府紧急增加对高等教育的拨款,使高等教育在抗战艰难条件下得以生存和发展。但是罗家伦于1941年竟被当局以动用建新校之经费于迁校为由而遭调离中大,此后曾出任滇黔党政考察团团长,西北建设考察团团长,监察院首任新疆监察使去绥抚新疆督办盛世才。抗战胜利后,罗家伦先后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筹备会议代表,首任驻印度大使兼世界各国驻印使节团团长。1950年从印回台湾时仅有1948年当选的教育界国大代表身分,任总统府国策顾问、中央评议委员、党史编篡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笔会会长等职。1952年后任考试院副院长,国史馆馆长。他完成了:《中华民国开国50年文献》、《革命文献》、《国事百年诞辰纪念丛书》三部巨著。他著有《新人生观》、《逝者如斯集》、《新民族观》、《文化教育与青年》、《科学与立学》、《孙中山伦敦蒙难史考》、《疾风》、《耕云集》、《心影邀游踪集》等。1969年12月25日他病逝台北,享年7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