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任宏(1900-):国立东南大学数理化部1924年毕业校友

时间:2002-06-02浏览:15561

朱任宏(1900-)
国立东南大学数理化部1924年毕业校友

  朱任宏,天然药物化学家。1900年10月10日生于广东省兴宁县。1919年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数理化部(后改为东南大学),1924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后辗转任教于汕头朝阳铜孟中学、暨南大学附中,不久入中法大学任讲师,出版了《分析化学》等专著。1932年进入赵承嘏创办的北平研究院药物研究所,从事中药成分的研究,开始了漫长的艰辛的研究生涯。1940年其升为副研究员。1945年,抗战胜利后,来到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任职于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研究所,于1952年调至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工作。1956年晋升为研究员。1987年退休。
  几十年来,朱任宏对中草药成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1934年发表了"中国除虫菊之研究"的第一篇论文,肯定了国产除虫菊能够替代进口除虫菊。1935年,他对细辛进行了研究,从中提取到中性结晶,生物试验表明它对除虫菊内酯有增强毒杀害虫的作用,是一种新发现的增效剂。朱任宏还非常重视对民间常用中草药的研究,如对镇咳药贝母、喉疾药开喉箭、退热药救必应、止痢药白头翁、杀虫药百部、降压药藜芦等,他都有过研究并发表过论文。他还发现中药三七中的皂甙元乙素,是人参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即人参二醇,这比日本著名生药学家刈米达夫早20余年。
  70年代初期,我国学者从矮地茶中分离的镇咳成分岩白内酯,早在1947年朱任宏已从开喉箭中得到。赵承嘏曾从中药延胡索中分离得到10余种生物碱,其中乙素具有镇痛作用,但由于含量低无法广泛用于临床,后来朱任宏发现野生植物黄藤所含主要成份是巴马亭,得率可达4%以上,经一步还原即可得到乙素。此项成果很快被推荐到药厂,经临床验证后投产,1964年获得国家科委二等奖。根据在中医治疗上也有采用以毒攻毒的药物疗法,朱任宏从40年代起就对羊角拗和鸦胆子有毒植物的研究,他从羊角拗中提取到的强心有效成分羊角拗甙,经药理试验表明它对治疗心力衰竭与毒毛旋花子甙K有相似的疗效,但毒性较小,有效剂量也仅为毒毛旋花子甙K的2/3,可代替进口的毒毛旋花子甙K。对鸦胆子的研究表明,它对肿瘤细胞有抑制作用。1947年,朱任宏发现了薯蓣皂甙元,为我国50年代合成甾体激素类药物奠定了基础。60年代,朱任宏还从民间药清风藤中分离到华防己碱(Sinoacutine),此成分是研究吗啡合成的有关物质。
  从50年代开始,朱任宏侧重有毒植物成分的研究。有计划地开始对中国乌头属植物进行系统研究。他研究过近20种乌头,从中分离得到40余种生物碱成分,在学术上解决了10余种新生物碱的结构,并发现了不少具有镇痛作用的生理活性成分,其中高乌头碱甲及3乙酰乌头碱已成为临床药物,前者获得中国科学院成果二等奖,后者获得国家发明三等奖;从伏毛铁棒锤中发现了3-乙酰乌头碱,并研制成对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坐骨神经痛等多种疾病的镇痛药,获得1985年国家科技发明三等奖。他还发现了一些有抗心律不齐的有效成分,如关白附子中的新化合物--甲素、庚素等。迄今共发表过80余篇论文,其中对乌头属植物的研究论文占22篇,处于领先地位,人们称他为"中国乌头专家"。
  朱任宏治学严谨,一丝不苟,重视实践,坚持亲自动手。为了推动我国植物化学的发展,他先后前往北京植物所、昆明植物所、西双版纳热带植物所、南京植物所、南京药学院、西北师范大学等单位讲学,并亲自带领中青年研究人员进行工作。他还常告诫青年人要重视基础学习,将自己积累的经验言传身教,使青年们受益匪浅。作为一位医药学家,他不仅为民除病,更是一位德才兼备的楷模。
  (方圣鼎  陈女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