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正元(1900-1985):东南大学物理系1924年毕业校友

时间:2002-06-02浏览:1346

朱正元(1900-1985)
东南大学物理系1924年毕业校友

  朱正元,著名物理教育家。字善培,1900年12月23日生,江苏南京人。1919年8月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数理化部,与严济慈、赵忠尧等为先后同学,就学于胡刚复门下。1924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与国立东南大学合并,朱正元获东南大学理学学士学位。经竺可桢教授介绍,任教于江苏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1927年改名南京女子中学),后在南京安徽中学(南京第六中学前身)任物理教师,至1929年受聘于国立中央大学物理系,从事普通物理实验教学。1934年夏,朱正元在私立南京钟英中学任教并考取江苏省公费留学。1935年2月去美国入加州理工学院攻读物理学。1936年获硕士学位,在旁斯顿教授指导下做氢光谱线的研究。1938年10月,朱正元以"电离氦的λ4686谱线的精细结构"的实验研究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于1939年发表。
  1939年朱正元回国,应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之聘;任教于处在贵州湄潭的浙江大学物理系,同时兼任浙江大学师范学院理化系主任。1944年起,又兼任浙江大学附属中学校长。从此开始,他日愈热心于物理教师培养工作。朱正元对学生循循善诱,以身说教;他向教师们提出"认认真真教书,清清白白做人",也以此作为自己的座右铭。40年代末50年代初,朱正元同时执教于江南大学和三江大学,每周往返于无锡和杭州两地,为培养人才而长期奔波于旅途之中。
  1952年院系调整,他到苏州任江苏师范学院物理系教授兼系主任,此后33年一直在该系工作,江苏各中学的物理教师约有一半出其门下。朱正元十分重视物理教学内容的研究与改革。50年代,在全国普遍使用苏联教材的大潮中,他却主张博采苏联和西方教材之长,结合我国实际,编写有中国特色的教材。1959年,他大胆尝试,融合普通物理与理论物理内容,编写出版了《力学讲义》和《电磁学讲义》。70年代末,又编写了《大学物理自学丛书》。在这些教材编写中,他还十分注意物理学的应用,并反映最新科技成就。
  在朱正元的教学生涯中,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力主自制教具仪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早在东南大学念书时,朱正元就对简陋的仪器产生了浓厚兴趣。当时,胡刚复在东南大学建立了物理实验室,一改过去物理系学生"重读书轻动手"的教学法。他要求学生们以简便材料自制教具与仪器进行实验。从这里开始,影响了他的终生。他主张的"瓶瓶罐罐做实验"深入学生们心坎。
  20年代后期,陶行知3次聘任朱正元为中大教务主任,协助自己探索教育改革的路子。朱正元几十年如一日,始终从事物理学的基础理论教学和物理实验工作,并一再要求,物理学的教学应当师生动手制教具仪器,加强物理实验。他长期倡导学生动手做实验,强调这种动手能力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他的创造性实验教学方法不仅得到教育部门和物理学界的推崇,更受到广大物理教师的欢迎。
  1980年,年届80高龄的朱正元创办了《物理教师》期刊,给全国中学物理教师开辟了一个学术交流的园地和争鸣场所。1981年,他又倡议成立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研究会,并且被该研究会推荐为名誉理事长。1982年,江苏师范大学改为综合大学--苏州大学,他被推举为物理系名誉系主任和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1984年10月,他还坐着轮椅出席《物理通报》在杭州召开的"全国中学物理教学改革学术讨论会",并在会上致开幕词。直到1985年2月27日,因心力衰竭去世,临终之前,他还一直关心着教学改革的有关问题。
  朱正元热爱教育事业的感人事迹,深深地打动和鼓励了他的第二代、第三代。他的10个子女媳婿中,有8位是教师。朱正元一家作为"教师世家"的美名,曾传遍苏州大街小巷。
  1982-1985年朱正元改任苏州大学物理系名誉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1985年2月27日朱正元病逝苏州。
  (王海兴  今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