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第周,著名实验生物学家、教育家,我国实验胚胎学的奠基者之一。1902年5月28日生,浙江省鄞县人。原中国科学院副院长。1979年3月30日逝世。
童第周,192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心理学专业后,受中央大学生物系主任蔡堡之邀任该系助教。1930年自费到比利时比京大学留学,1934年获博士学位。同年底回国,任山东大学生物系教授。1938年,他回到中央大学任医学院教授,1941-1946年在同济大学生物系和复旦大学生物系任教授。1946年回青岛山东大学任生物系教授、系主任。1948年,他被邀请到美国耶鲁大学任客座研究员。1949年6月回到山东大学。新中国成立后,任山东大学动物系教授兼系主任。1950年兼任中科院实验生物研究所副所长和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主任。1951年出任山东大学副校长。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并任生物学地学部副主任兼中国科学院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主任,后该室改为研究所任所长。1960年,生物学地学部分为生物学部和地学部,童第周任生物学部主任兼任动物研究所研究员。"文革"后,任动物研究所细胞遗传学研究室主任。1978年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童第周曾连续当选为第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三、四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1978年任全国政协副主席。
童第周,毕生从事实验胚胎学、细胞生物学和发育生物学的研究工作,在两栖类、文昌鱼和鱼类卵子早期发育规律的研究方面,在他所倡导的细胞核和细胞质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理论方面,以及发育生物学和遗传学的研究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1930~1934年,童第周在比京大学布拉舍实验室开始了胚胎学的研究工作。他在棕蛙卵子受精面与对称面的关系的研究中,证明了对称面不完全决定于受精面,而决定于卵子内部的两侧对称结构状态。同期还完成了海鞘早期发育的研究。1934年回国后,他在青岛继续进行海鞘的研究,并证明了在未受精卵子当中已经存在着器官形成物质,而且有了一定的分布,精子的进入对此没有决定性的影响。另一方面,观察到内胚层和外胚层似乎有相当的等能性,而且吸附乳头和感觉细胞的形成依赖于外来因素,说明卵子对个体发育的重要性。这项研究成果是具有开创性的。抗日战争期间,童第周转移到了内地,其主要工作是两栖类胚胎的纤毛运动和鱼类卵子器官形成物质的定位。他在两栖类胚胎发育的研究过程中,以纤毛的运动作为实验对象和极性的指标,并提示了胚胎发育的极性现象。
童第周和他的同事们利用在显微镜下的解剖技术,对文昌鱼胚
胎发育机理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对国际上已基本达成共识的文昌鱼的发育能力提出了很重要的修正意见,受到国际上的重视。他们所证明的文昌鱼卵早期发育的特点,进一步证明了文昌鱼在进化上的地位是介乎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之间的过渡类型。
结合以前在实验胚胎学方面的大量工作和进一步的实验分析,童第周确信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细胞核与细胞质的关系,不仅仅是细胞核来决定细胞质发育的方向,而是细胞质也能决定细胞核的命运,核与质之间不是彼此完全孤立,而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童第周在有关经济动物的养殖、有害动物的防除等应用研究上,也取得了对生产实践有重要意义的成果。他还与牛满江合作,探讨了鲫鱼和鲤鱼的信息核糖核酸对金鱼尾鳍的影响,结果证明这种核糖核酸能诱导金鱼尾鳍从双尾变成单尾。这一研究开拓了在发育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中一个非常值得进一步探索的领域。
童第周曾在我国多所大学任教,教过普通动物学、细胞学、比较解剖学、遗传学、胚胎学和实验胚胎学等,为我国的生物学界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严绍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