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秉权(1903-1988):国立中央大学物理系1929年毕业校友

时间:2002-06-02浏览:15302

霍秉权(1903-1988)
国立中央大学物理系1929年毕业校友

  霍秉权,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家,我国首批从事宇宙射线、高能物理和核物理研究的物理学家之一。字重衡,1903年2月27日生,湖北黄冈人。1925年考入东南大学物理系,1929年毕业于中央大学物理系获理学学士学位,留校任助教。1930年考取湖北省公费留学英国,1931年起在伦敦大学和剑桥大学从事物理学研究工作。1934年8月应清华大学赵忠尧之邀回国。1935年2月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经严济慈介绍入中国物理学会并任常务理事。1943年赴美国华盛顿卡内基研究所进行合作研究,1944年回清华大学,1946~1949年任物理系主任。1951年任东北工学院教授兼物理系主任。1952年任东北人民大学物理系教授。1956年起历任郑州大学教授、物理系主任、校长助理、副校长。1978-1984年兼任中国科学院河南分院副院长。1979年参加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国高能物理学会理事、河南省物理学会理事长、河南省核物理学会名誉理事长。霍秉权曾当选第二、三、五届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人大代表、河南省第五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主同盟中央委员及河南省第四、五届副主委,河南省政协第四届副主席。
  霍秉权1931年在英国伦敦大学物理系学习时,就被剑桥大学物理系C.T.R.Wilson教授发明的"云室"研究所吸引,他当年就转入剑桥大学研究院,从这里不断获得关于微观世界的新知识,同时他也发现当时闻名世界的"云室"并不完善,上下跳动的滚筒不易掌握,影响功效。他便不辞辛劳地多次进行假设和实验,终于成功地用橡皮膜代替了铜筒(活塞),使压力空气通入气缸内的橡皮膜下部膨胀,迫使蒸气通过铜丝网消除紊流,再进入云室内。这种方法密封性好,膨胀速度快,可减小畸变现象,大大提高了"云室"的功效。导师C.T.R.威尔逊亲自著文称赞这一突出成就,并在英国皇家学会介绍。
  霍秉权在清华大学讲授普通物理学(近代物理学、电磁学)时,十分重视科学研究,他自制成小"云室"。并于1936年,在此基础上做成了"双云室",用于观察宇宙射线,其径迹清晰,性能良好。这一创造得到他的导师C.T.R.威尔逊和著名物理学家N.波尔的充分肯定。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清华大学西迁昆明,合并入西南联合大学。在战时极简陋困难的条件下,霍秉权仍想方设法制作大"云室",坚持研究宇宙射线。1943年,他还利用休假一年的机会,赴美国华盛顿卡内基研究所做加速器研究。抗战胜利后,清华大学迁回北平,霍秉权任物理系主任,主持重建物理教学实验室。
  1955年,教育部调霍秉权参加筹建郑州大学,他为筹办物理系,到各地物色骨干教师,订购科研仪器,组建了"原子核物理"、"金属物理"、"理论物理"、"无线电物理"、"半导体物理"等五个专门教研室,建立了十多个实验室,他亲自编写教材、讲课,邀请著名物理学家做学术报告,促进系里的科研工作。在他的参与和指导下,郑州大学于1959年完成了静电加速器主体部分的制造。1962年物理系承担了宇宙线和原子核能谱的科研任务。于1964年安装成两台谱议,1965年对自制的探测基本粒子的"多板云室"和"火花室"进行了组装和调试。1966年5月,霍秉权和一些青年教师在河南省卫生防疫站的协同下,在原子核能谱实验室多道脉冲幅度分析器上,进行了核爆炸裂变产物、高空降落物的能谱分析。这一实验得到了中央有关部门的好评。"文革"期间他深受迫害,物理系也受到严重破坏。1977年,霍秉权重新焕发青春,在"宇宙线学科规划预备会议"上为郑州大学物理系争取到多项科研任务,不久就研制成功国内少有的氖管描迹室的核心部分。1979年建立了穆斯堡尔谱学实验室,使教学、科研和应用的互相结合更上一层楼,为开创我国宇宙线物理研究和发展核物理研究作出了积极贡献。
  (孙仲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