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星垣(1905-1991):国立中央大学蚕桑系1928年毕业校友

时间:2002-06-02浏览:399

陆星垣(1905-1991)
国立中央大学蚕桑系1928年毕业校友

  陆星垣,著名蚕业教育家,蚕的遗传育种学家。1905年12月26日生,江苏江阴人。
  陆星垣1928年毕业于中央大学蚕桑系,1929年至1937年历任镇江裕民蚕种场技师,镇江中国合众蚕桑改良会镇江女子桑业学校教务主任等,1938年至1939年任四川乐山蚕种场督导员。1946年至1949年秋赴美国衣阿华州州立农工学院,攻读遗传育种,并先后获硕士和博士学位。
  1949年11月他回国受聘于浙江大学农学院任蚕桑系教授,兼任浙江省农林厅蚕业改进所蚕桑试验场副场长,1953-1960年在浙江农学院蚕桑系任教授,1960年任蚕桑系系主任。
  陆星垣在蚕的良种繁育,培养优良蚕品种、蚕的生态、生理、遗传和育种理论的研究,以及培养蚕业高级科技人才等方面,成果丰硕,为发展我国蚕丝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陆星垣在建国初期,当时蚕种不足,从云南调入蚕种又有解除滞能慢的问题,他提出建议,保证了蚕种的正常孵化,提高了孵化率,为了解决缺种问题,1950年他与朱新宇联合提出了科学的方法,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原蚕饲育区,经过摸索又扩大了原蚕饲育区,为国家解决了蚕种紧缺的大问题,并节约了大量资金。
  50年代初期,他提出了用"高温、多湿、密饲、省力养蚕法"并通过试验,开展技术指导示范推广。
  为了解决夏秋蚕品种"306"经常发生的大量死卵,他采用"春繁秋用,秋繁春用,缩短卵期,延长秋制种人工越夏时间,防止过早解除滞育"等对策,与浙江蚕研所合作育成了夏秋蚕新品种"603"与广东的"东34"配成杂交种,对提高蚕茧的产量质量、增加蚕农收入,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文革"期间,他仍努力工作,经过11代的精心选育,育成了高产优质的夏秋蚕新品种"浙农1号",1976年后又相继育成了"浙农1号×苏12号"推广后累计为国家创收两亿多元,为此1979年获得了浙江省科技成果三等奖,1982年获农业部科技成果推广一等奖,1983年获国家科委、农委重大科技成果推广奖。
  陆星垣对教学工作认真负责,60年代后,培养了硕士、博士研究生共15名,他重视研究生的基础知识和第二外语,要求严格,带出的学生都是高质量的。
  陆星垣在60多年的治学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科研和生产方面的经验,编写出版了相当数量的科技专著及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他的主要论著有:《蚕体生理学》《蚕种学》《家蚕育种繁育学》和参与主编《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蚕业卷与《中国大百科全书》农业卷蚕业5支,主要论著达30多种之多。陆星垣笔耕不辍,对促进蚕业科技和生产的发展,丰富蚕业科学技术宝贵经验,功不可没。
  陆星垣跨入耄耋之后,对蚕桑事业和培养国家技术力量的责任感丝毫不减,他除经常到蚕区解决生产疑难问题,出席各种学术会议,还热心于学会工作,长期担任浙江省蚕桑学会理事长,中国蚕学会副理事长、理事长、名誉理事长。在工作与学术上,他总是顾全大局、求同存异,团结同志,他谦虚谨慎,平易近人,深得蚕业工作者的爱戴。
  陆星垣曾被推选为第三、四、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民盟中央委员,晚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文革"中,他曾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但始终十分热爱所从事的专业工作,亮节高风,为国家和人民"春蚕到死丝方尽"。
  1991年3月24日陆星垣病逝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