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瑞璜(1906-1997):国立中央大学物理系1930年毕业校友 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时间:2002-06-02浏览:444

余瑞璜(1906-1997)
国立中央大学物理系1930年毕业校友  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余瑞璜,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家。1906年3月10日生,江西省宜黄人。曾任吉林大学物理系名誉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余瑞璜,1925年考入东南大学(中央大学前身),1930年毕业于中央大学物理系,获学士学位,后应聘为清华大学物理系助教。1935年留学英国,在曼彻斯特大学物理系学习,1937年获博士学位。后到英国北威尔士大学进行短期X光金相学研究,接着又到英国伯明翰大学进修金属学与热处理。1939年回国,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金属研究所任副教授、教授。1946-1952年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其间,曾兼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教授;1948年-1949年曾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任交流教授。1952年后,先后担任东北人民大学(现为吉林大学)教授、系主任、名誉系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1955年6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化学部(后为数学物理学部)委员。历任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物理学会吉林分会理事长,吉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参议委员会常务委员和民盟吉林省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
  余瑞璜任清华大学助教时,就在吴有训指导下开始了X射线的研究工作,他曾自制了一台康普顿二象小静电仪,其灵敏度很高,接着便制作了中国第一台盖革计数器(当时国际上只有德国制成不久),他用这台计数器研究宇宙射线和指导学生做实验。1932年他发表了第一篇论文"关于氩的X光的吸收和散射",并被A.H.康普顿所著的《X光的理论与实验》一书引用。1936年,他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学习时,从事X光结构分析与X光金相图的研究,设计并制作了X光晶体结构分析用摆动照相机的偏心轮,使得晶体样品在摆动中各种位置上所受照射相同,后被广泛采用。1937年,他完成了Zn(BrO3)2·6H2O和Ni(NO3)2·6NH3两个较复杂的晶体结构测定,发现了在常温下Ni(NO3)2·6NH3晶体中的NO3集团绕它的两个氧原子的轴线作强烈振荡,直到液态空气温度以下,这种振荡才消失;在Zn(BrO3)2·6H2O分析确定坐标时,他提出了消除鬼影方法。这两项研究得到导师的高度评价。1939年,他在西南联合大学建立了X光实验室,并制成我国第一台连续抽空X光管,并用它重复了印度C.V.拉曼(Raman)刚发表的NaCl弥散衍射,分析了云南、贵州两省的硬铝石铝矿。1942年,余瑞璜根据创立的"晶体分析X光数据的新综合法",提出了一种由相对X光强度资料确定绝对强度而不需要实验的方法。其论文发表于英国《自然界》杂志,该研究被称为"开辟了强度统计学整个科学领域"的开创性工作。
  1950年,余瑞璜特为医学需要设计制作了我国第一个永久性医用真空X光管。随着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在他的建议下,我国在大型钢铁厂先后建立了采用X光方法的化学分析及显微金相实验室。1962年开始研究固体与分子的经验电子理论。1978年,他在L.Pauling的金属电子理论基础上,结合一千多种晶体和分子结构及许多相关实验,归纳提出新的理论,其论文《固体与分子的经验电子理论》发表于《科学通报》杂志。他从电子理论深度探讨工业材料研究中的各种问题,这项成果获1990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余瑞璜长期从事X光晶体学和固体与分子经验电子理论的研究,先后在国内外发表了二、三十篇研究论文,引起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和好评。他从事高等教育教学60余年,为国家培养和造就物理学人才做出了贡献。由于余瑞璜的杰出贡献,他的名字被载入纪念"X光衍射五十年"的物理学史册中,成为唯一载入该史册的中国人和国际上知名的物理学家。该史册的总编辑P.P.厄瓦耳(Ewald)在书中赞扬余瑞璜是世界上第一流的晶体学家。
  余瑞璜1997年5月19日逝世,享年91岁。
  (张瑞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