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旭,著名小麦科学家,农业教育家,中国小麦杂交育种的开拓者,1911年5月12日出生,江苏武进人。1930年考入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蚕桑系,后转入农艺系。1934年毕业留校任教,在金善宝指导下,从事小麦育种工作。他选育并推广的小麦抗锈良种,是我国最早推广的一批小麦良种。1937年他发表的"小麦田间试验技术的研究"一文是我国系统研究该内容较早的文章。1939年蔡旭随金善宝教授赴川北考察农作物的分布、品种情况和栽培技术等,同时搜集地方品种资料写成"四川西北部农业概况调查"一文。1939-1945年他在成都四川农业改进所任技士、技正。1942年他主编了《四川小麦之调查试验与研究》,其中试验结果及论点成为建国以来我国小麦生态区划的基础。
1945年他赴美在明尼苏达大学、康奈尔大学进修并访问了堪萨斯州立大学等。1946年回国后考虑到华北是我国小麦主要产区,北上任北京大学农学院农艺系副教授,1949年他发表"小麦成株抗条锈病遗传研究"是我国小麦抗条锈病遗传研究中首篇论文。
高校院系调整时组建了北京农业大学,他在该校任教授并先后担任育种教研组主任、农学系系主任。蔡旭从1946年开始,就将国内外4127份小麦品种经过耐寒性试验、抗锈性鉴定等,从中选择了100多个品种进行产量比较试验。1950年,小麦条锈病在全国大面积发生,他培育的农大1号和3号对此病具有很强的免疫能力。这两个品种成为北部冬麦区水浇地上的抗锈良种。他通过大量调查和研究工作,提出了华北北部地区以抗条锈病为主,兼顾抗寒、抗旱、适当早熟的育种目标。他所主持的小麦育种组先后培育出20多个新品种,在华北北部地区大面积推广。其中农大139、东方红1、2、3号等品种于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河北省科技大会奖,同时授予蔡旭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几十年来,他结合育种实践,写出几十篇论文,对育种目标的制定、原始材料的筛选、亲本的选配、性状的选择、杂种的培育等工作均起到指导作用。
蔡旭数十年如一日,倾注全部心血于小麦育种事业达到"入迷"的程度。他对北京市小麦丰产栽培做出过突出的贡献,为北京市小麦平均亩产从1963年到1965年翻一番立了大功。他坚持真理,对1958年的高指标、浮夸风敢于抵制。1980年当选中科院生物学部委员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虽已年逾古稀,又患心脏病,但工作热情不减当年,1982年当小麦雄性不育杂交优势利用的研究工作没突破时,他主持召开会议,把全国有志于此项工作的单位组织起来,以自己的研究成果鼓舞大家,推动了这项工作的开展。由于他长期深入实际,对农业生产做出了重大贡献,1983年受到农牧渔业部的表彰。
作为教师,蔡旭十分注意学生的全面培养,强调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他先后培养了十多名研究生,大都继承着导师生前主持的小麦育种和小麦杂交优势利用的研究,且卓有成效。60年代蔡旭主编了《植物育种与良种繁育学》教材和《植物遗传育种学》,参加了《中国小麦栽培学》、《中国小麦品种志》的组编和编审工作。
蔡旭从1949-1985年间在北京农业大学历任农学系系主任、研究生院副院长、副校长、顾问等职。并兼任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所副所长,中国农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作物协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市科协副主席、全国小麦顾问组副组长、北京市小麦科学技术顾问团团长、《作物学报》主编等职务。历任北京市第一至四届人大代表和第七、八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北京市二至四届人民委员会委员,河北省第五届人大代表,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
1985年12月15日逝世于北京。1989年在北京农业大学农学楼前树立了蔡旭的半身铜像。
(张树榛〓杨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