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立铭(1919-):中央大学机械系1942年毕业校友 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时间:2008-03-04浏览:610

杨立铭(1919-)
中央大学机械系1942年毕业校友  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杨立铭,著名核物理学家,1919年2月5日出生,江苏溧水人。因成绩优异,1938年被保送入 中央大学机械系。 1942年毕业后去昆明中央机械厂工作,一年后回母校机械系任助教,同时学习数学和物理方 面的课程。1944年杨立铭通过了留学生考试,1945年被公派到英国学习。
杨立铭怀着研究物理、探索自然规律的强烈愿望,于1946年去爱丁堡大学找著名物理学家M ax Born教授学习理论物理。教授十分赏识他的能力和决心,把他收为学生,并 提供奖学金。他以超人的毅力,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自学打下了全面坚实的理论基础 ,并开展科研工作,于1948年12月获得该校理论物理博士学位后留校从事博 士后研究。在此期间他在科学研究上取得了重要成果:他从运动方程出发,首次导出动量在 坐标表象中最普遍的表达式和量子条件。后来HSGreen等人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一种 满足仲统计的广义量子化方法,接着这种统计法被O.W.Greenberg用到强子的 夸克模型中;在量子场论的研究中导出的狄拉克矩阵求迹的普遍公式,曾被一些学者作为一 个定理收到他们的专著中;在Max Born教授的启发下,他根据ThomasF e rmi模型在合理的核内核子密度分布下,成功地解释了当时刚发现的原子核中的幻数,引 起了国际上的重视;在流体统计理论的研究中,他把BornGreen液体理论推广到 混合液体,并在统计描述下对流体内单个分子进行追踪,导出了扩散系数。
1951年冬杨立铭偕夫人夏培肃回国,在清华大学物理系任副教授,1952年院系调整并入北 京大学物理系,先后历任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他在教学工作中尽心尽力,先后讲授过原子物理学、量子力学、群论和 原子核理论,编写了多种讲义。在50年代末,和于敏合作举办了全国核物理讲习班,撰写了 《原子核理论讲义》。
他回国后的工作主要在原子核理论方面。50年代末出现的Brueckner理论,是核多 体理论的重要发展,他通过对核内 多次散射的分析导出了这一理论。60年代末,核理论又一个重要发展是超导体的"对关联 "理论在原子核中的应用。他在1964年提出了处理变形核中核子对相互作用的新方法,即推 广的量子化波戈留波夫变换方法,这个方法已在有关计算中得到广泛应用。
从70年代起,他开展了原子核集体运动的微观研究,提出了系统的IBM微观理论, 以后他又扩展了这个理论,引入了关联空穴对和电荷交换力,成功处理了满 壳核附近的原子核的闯入态。该理论于80年代发表后,受到国际同行的重视和赞赏,1982年 他应邀赴意大利Eriee国际核物理讲习班讲授这一理论。1983年根据国际同行的建议, 他主持了在苏州召开的关于原子核集体态的国际会议。IBM创始人之一的F.Iacnel lo,1985年邀请他到耶鲁大学作访问教授。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1986年聘他为客座教授。 由东京大学校长、IBM创始人之一的A.Arima教授1987年提出与北大合作开展原子核 集体运动的研究。此外,一些著名的核物理学家在他们的报告和文章中对他的微观理论作了 肯定的评价。杨立铭也因这方面的成果获得了1985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和1987年国家 自然科学三等奖。他密切地注视着核物理向更深层次的发展,及时地将科研组的工作重点转 移到夸克胶子层次的核物理研究,提出了一个根据QCD建立自洽描述真空结构与强子结构的 理论框架,从而发展waleeKai的QHD理论。
40多年来,他培养出了一大批理论物理和原子核物理的高水平的科研和教学人才,其中博士 、硕士研究生80余名,他们分布在全国各地,成为各单位的业务骨干,充分发挥着自己的聪 明才智。1991年与夫人夏培肃一起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一时成为科技界佳话。 (卢大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