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秉纲(1927-):国立南京大学工学院机械系1950年毕业校友 199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时间:2008-03-04浏览:668

童秉纲(1927-)
国立南京大学工学院机械系1950年毕业校友  199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童秉纲,著名力学家、教育家,1927年9月出生,江苏省张家港市人。1950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工学院机械工程系。1953年,他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力学专业研究生毕业并留校任教,曾任讲师及理论力学教研室主任。1961年他调到中国科技大学工作,曾先后担任流体力学教研室主任、近代力学系主任。1981年担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1986年到北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任教至今。童秉纲曾历任中国空气动力学会副会长、副理事长,原国家教委工程力学专业教材委员会委员、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和香港理工大学机械工程系顾问委员会委员等职。现担任几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中科院开放实验室的学术委员。
1997年10月童秉纲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84-1985年,他赴加拿大Waterloo大学和美国University of Tennessee Space Institute、Arizona大学及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做访问教授并从事合作研究工作。
他在国外和港台地区曾短访过30余所大学和研究机构,进行讲学。
童秉纲主要从事流体力学中的非定常流、生物运动流体力学、涡运动等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工作,领导其科研集体取得多项重要成果:
(1)在非定常空气动力学领域内,针对跨声速和高超声速流固有的非线性困难,提出了相应的模型:非定常跨声速局部线化面元法和非定常内伏牛顿-布兹曼流动理论,从而开拓了跨声速和高超声速的动导数计算方法;建立了三维非线性非定常极端曲地面效应的非线性奇异摄动理论,揭示了极端曲地面效应的物理规律;最近,他针对难于算准航天器热流的老问题,建立了计算热流的新的有限元提法,克服了传统的微商差分算法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并相应地建立了对激波和分离的复杂流动具有高分辨率的有限元格式以及有限元一有限差分杂交算法及隐式算法,有明显成效。
(2)建立了模拟鱼类波状游动的三维波动板理论,在此基础上定量分析了鱼类几种游动模式的形态适应问题,得出了若干新的结论,该理论在SCI上不断被引用,国际同行给予了肯定。
(3)在涡运动和涡方法的若干一计前沿,探索了静态和振动圆柱尾迹演变的稳定性和分岔及其控制问题,可压缩性粘性热传导热涡的流动结构问题以及提高二维涡方法的精度和适应性等问题上,取得重要的新进展。
童秉纲多年来获得科研成果奖励多项,包括:"卫星回收舱气动力系数和稳定性导致的计算方法",获1979年国防科委科技成果奖四等奖;"钝锥在烧蚀影响下的稳定性导数分析",获1981年国防科委科技成果奖四等奖:"战术导弹动导数计算方法研究",获1987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鱼类波状摆动推进的流体力学研究及其形态适应分析",获1993年中科院自然科学奖三等奖。近15年来,童秉纲共主持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70多篇。
童秉纲为祖国的教育事业辛勤耕耘50年,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科技人才。他培养出博士10名,出版了多本优秀教材。他主持编著的《理论力学》第1版,获1987年全国优秀教材奖,《气体动力学》获1995年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和1998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他主持撰写的《涡运动理论》(1994出版)还销售到台湾,同样受到台湾同行和学生的欢迎。
年逾古稀的童秉纲院士目前仍活跃在科研工作的第一线。他正在指导3名研究生,同时主持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一个重点项目和一个面上项目以及一个总装备部预研基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