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亚(1924-):国立中央大学物理系就读校友(1941-1942) 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时间:2008-03-04浏览:1008

朱光亚(1924-)
国立中央大学物理系就读校友(1941-1942)   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朱光亚,著名核物理学家,1924年12月25日出生于湖北宜昌,而后随父母迁居汉口,在武汉渡过了童年和青少年时代。抗日战争爆发后的第二年,他刚刚初中毕业,就和两个哥哥转学到"大后方"重庆。1941年从当时位于重庆沙坪坝的南开中学毕业,考入中央大学物理系。1942年离开中央大学转入西南联合大学,1945年毕业。
1946年,经吴大猷教授推荐赴美国入密执安大学研究生院物理系原子物理专业读研究生。1949年秋,他通过了博士学位论文答辩,1950年毅然离美投入新中国的创业的热潮中。
早期从事核物理、原子能技术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发表有"符合测量:(Ⅰ)β能谱、"符合测量(Ⅱ)内转换"、"研究性重水反应堆的物理参数的测定"等论文。
1955年,新中国决定发展原子能事业,朱光亚应召到北京大学,参与组建原子能专业,担负起为中国培养第一批原子能专业人才的重任。两年后,他又被调往核工业部原子能研究所任研究员,专门从事中子物理和反应堆物理研究。
50年代末,中国被迫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核事业。年仅36岁的朱光亚被推到了最前台。他和邓稼先等科学家一起,协助研究所的领导人,筹办核武器研制工作,组织队伍,实施中国自行研制核武器的计划。在研制的关键时刻,他还承担了诸如中子点火等主要技术课题的攻关指导工作。这是一项特殊的事业,投身其中的科学家必须隐姓埋名,不得在公开场合露面。从此,朱光亚几乎"消失"了。
1964年10月16日,中国西北戈壁滩腾起一朵黄褐色的蘑菇云--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来不及细细体会成功的喜悦,朱光亚接着就参与领导对氢弹的探索研究工作。时光才过去短短两年,中国热核武器发展史上有着非常重要意义的氢弹原理试验,又获得圆满成功。当时,聂荣臻元帅为此曾专程赶到现场看望朱光亚等一批科学家。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两弹"惊寰宇,举国齐欢腾。无论是原子弹还是氢弹的研制,从组建队伍到创造条件,从选定攻关方案到实验,环环相扣,没有一环不浸透朱光亚的心血。
到了70年代,已是国防科委副主任的朱光亚在负责核技术研究的同时,还参与组织实施中国第一座核电站--秦山30万千瓦核电站的筹建,核燃料的生产和放射性同位素应用等项目的研究开发。
朱光亚曾历任北京大学、东北人民大学副教授、教授,第二机械工业部原子能研究所研究员、核武器研究所副所长、研究院副院长,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主席(第4届),中国核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工程院前任院长,第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第九届、第十届中央候补委员,十一至十四届中央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现任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
朱光亚1957年从事核反应堆的研究工作,跨出了我国自行设计、建造核反应堆的第一步。1962年主持编写的《原子弹装置科研、设计、制造与试验计划纲要及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对争取两年内实现第一次原子弹爆炸试验的目标起了重要作用。他参与组织领导我国历次原子弹、氢弹的试验,为两弹技术突破及其他工作作出了重大贡献。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