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生,著名石油地质学家,1922年10月17日出生于上海,原籍江苏苏州。1945年在重庆毕业于中央大学地质系,获理学士学位后,任玉门油矿实习员。1946年到中国石油公司上海总公司任助理地质师。解放后,1950年到西北石油管理局后历任地质师、调查队长、主任地质师。1954年任玉门矿务局总地质师。1958年任川中矿务局总地质师。1959-1969年任北京石油科学研究院主任地质师,总地质师1959-1964年参加大庆油田会战,任会战指挥部地质指挥所副指挥兼地层对比研究大队长。1965-1967年参加四川盆地开气找油会战,任会战指挥部总地质师兼地质指挥所指挥。1969年下放五七干校劳动3年。1973年担任大港油田地质研究所主任地质师,1975年在任丘油田研究院担任主任地质师,兼任渤海湾油区地质综合研究大队顾问。1978年调回北京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任总地质师,教授级高工,博士生导师。他先后培养出硕士、博士和博士后研究生20余名。他还先后兼任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地质顾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评议组成员,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油气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科技委委员、副主任,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石油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7所高校兼职教授及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客座教授。
半个世纪来,他在国内及国外地球科学刊物上发表过100余篇论文,出版过多册译著和专著;其中《石油勘探地下地质学》、《中国含油气盆地的构造类型》、《李德生石油地质论文选集》、《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院士文集李德生集》、《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院士文集李德生集》是90年代出版的。他是中国地质学会会员,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创始会员,中国石油学会及中国海洋学会第二届常务理事,美国石油工程师学会会员及美国石油地质家协会终身会员。1991年李德生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地学部常委。1996年当选为第三届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
1959-1964年李德生参加了松辽盆地的勘探和大庆油田的开发。他与松辽石油勘探局的地质师们根据沉构造与积相的研究,发现了巨大的大庆油田,实践证实松辽盆地下白垩统陆相沉积不仅可以形成石油,而且陆相的生储盖组合也可聚集形成特大型油田的石油地质理论。1982年国家科委授予发现大庆油田的地球科学工作者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李德生与地质部、石油部、中国科学院等23位地球科学工作者分享了这份荣誉。
1961年,李德生被任命为大庆油田开发方案研究组负责人之一,研究组编写完成了"萨尔图油田146km2开发方案报告"。其理论和技术在大庆油田开发过程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经石油工业部和国家计委批准实施。根据开发方案中取得的实践经验,接着又将920km2探明面积逐步投入开发。自1976年起,大庆油田达到5000-5600万吨以上高峰期产油量,扭转了我国石油工业的落后状态。1985年"大庆油田高产稳产的注水开发技术"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李德生为主要完成者之一。
70年代,李德生参加了渤海湾盆地、胜利油田、大港油田、任丘油田、辽河油田和中原油田的会战,对复杂断块油田的石油地质和油气田分布规律进行系统研究,逐步形成了复式油气聚集(区)带的理论,并运用到勘探实践中去,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果。自1986年起,渤海湾盆地的原油年产量已达6000万吨。自1978年起,我国石油年产量达到一亿吨以上,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石油生产大国之一。这一研究开发成果于1985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李德生亦为该项目的主要完成者之一。1994年美国石油地质家协会授予他"石油地质学杰出成就奖章"。1997年香港何梁何利基金会授与他科学技术进步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