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大荣(1936-1994):南京工学院土木系1961年毕业校友烈士

时间:2008-03-04浏览:527

郑大荣(1936-1994)
南京工学院土木系1961年毕业校友烈士

  郑大荣,1936年3月生,福建永春人,1956年考入南京工学院道路桥梁专业,1961年毕业后分配到吉林省公路勘测设计院工作。在东北27年间,他参与了由交通部科学研究所、南京工学院、吉林省交通科学研究所共同承担的钻孔灌注柱试验研究工作,霍林河煤矿专业公路设和独立大桥、辽宁丹东特大跨径450米拱桥等一系列难度大、技术高的工程设计、会审和施工管理工作。他设计的乌金屯松花江大桥、图门江大桥和扶余松花江大桥分获工程设计一、二等奖及优秀设计奖;他设计的用钢导梁逐跨拼装主梁新工艺为国内首创,他参加、主持了吉林省全省公路桥梁的调研、提出了全省桥梁有效改造规划,他撰写了近10篇论文,分别在科技杂志上发表和在学术研讨会上交流。
1981年他参加中国共产党,1987年被评为高级工程师。
1988年,52岁的郑大荣作为人才引进,到厦门公路局担任总工程师,局党委委员。他说"我要把我的后半生奉献给哺育我成长的家乡父老"。他没等把家安顿好,就马不停蹄、埋头苦干地开展工作。他着手制订了厦门公路"八五"规划及2000年厦门公路网规划。他以总工程师和厦门市公路学会秘书长的身份,主持厦门地区公路技术研究和技术指导。他先后参与厦门地区几条高等级公路的建设,他负责石鼓山至双涵一级路、307线207公路、同安南环路、324国道拓宽改造的质量管理工作,这些工程在质量上都得到有关专家的肯定。其中1992年铺设的324线水泥路工程以优良的质量被评为全省第一。他还主持了集美--灌口等一些主要工程图纸的设计、会审;主持了同集路勘测、设计的前期工作。
他责任心强,工作一丝不苟。在审核厦门大桥至石鼓山路段的设计图纸时,他发现交通部公路设计院设计的厦门大桥采用的是厦门标高,而省公路设计院设计的道路采用的黄海标高,前者高于后者322米,如不纠正,施工后两者连接起来就会出现一个322米的大台阶。他急忙请施工单位边施工边调整,避免了上百万元的损失。
1993年上半年,郑大荣带着局里的年轻技术人员夜以继日地辅助交通部第二勘测设计院进行同集路的设计。他累了就趴在桌子上打个盹,中午饭是盒快餐,晚上开夜车是家常便饭。他体质差,年纪又大,加上患有美尔尼氏综合症,经常是通宵难眠,眼睛布满血丝,第二天依然上班。10月份,他和助手们一起赴武汉同设计单位商讨设计图纸,除了吃饭、睡觉外,其余时间都用在了设计图纸上。刚一回到厦门,市里要求征地、拆迁工作必须在94年元旦之前拿下来,征地的红线图马上就要圈出来,可有关资料都被武汉的技术人员带走了,送回来显然来不及,郑总决定自己干!根据已设置的控制桩、定界桩圈出红线图,为了找到控制桩,他和助手们一大早从集美往同安方向一路走一路找,二、三百米一个桩,远的离公路一、二百米,近的五、六十米,零零散散的。控制桩仅15公分见方,露出地面才10公分,这无疑是大海捞针。他们穿果林,钻庶园,在乱坟堆里摸爬,没叫一声累,用3天时间找出所有控制桩,按时完成了任务。真称得起是老黄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他生活非常节俭朴实,为人们所称道。
1994年6月,324国道拓宽工程厦门段开工,市政府要求半年内完工,作为技术总负责人的郑大荣,从来没有节假日,整天奔忙在这条国道上。11月4日郑大荣带领质检员等检查工作对质检单签字时,一辆大货车突然冲向郑大荣他们,郑大荣为保护同志,奋不顾身用手推开身旁的人员,自己却不幸殉职,不久被追认为烈士。
福建省委书记贾庆林、省长陈明义、副省长兼省高速公路建设总指挥施性谋,高度评价了郑大荣同志为福建省公路事业的献身精神,号召全省公路系统干部职工学习郑大荣同志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福建省及厦门地区各级报纸都先后刊载了郑大荣同志的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