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任远(1898~1970):国立中央大学心理系教授(1929~1933)

时间:2008-03-05浏览:11159

郭任远(1898~1970)
 
国立中央大学心理系教授(1929~1933)

       心理学泰斗郭任远,1898年出生,广东汕头人。1916年考入复旦大学。1918年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主攻心理学。在大学四年级他即发表了论文“取消心理学上的本能说”(Giving up instincts in psychology, 1921)。1923年,他修毕博士学位全部学业后回国,至1936年他去美国讲学时补授博士学位。
        1923年,他回母校复旦大学任教授,1924年26岁任副校长。1929年后任浙江大学、中央大学心理系教授。1933~1936年担任浙江大学校长。1936年起赴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讲授心理生物学并进行研究工作,由竺可桢任浙大校长。
        郭任远在1921年发表的论文,不仅直指麦克杜格尔等许多知名人士,并指出华生的“先天的反应”也属错误的先天概念,当时震动了美国哲学界和心理学界,激化了国际上的大论战。1922~1924年又发表“我们的本能是怎样获得的”、“一种无遗传的心理学”等论文参与论战,因而被称为“超华生”的行为主义者。
        20年代末至30年代中期,他先后在上海、杭州、南京建立了4个动物心理实验室,积极开展实验研究,以验证他关于本能行为也有一定发展过程并非天生的或遗传的观点。1930年发表了实验报告“猫对鼠的反应的发生”。他把猫鼠自幼同笼饲养,长大后白鼠居然骑在猫背上友好相处,使猫捕鼠的天生本能不复存在,以此说明猫捕鼠是在后天环境学来的而非遗传决定的。1932~1938年,他的“关于鸟类胚胎行为发生的研究:Ⅰ~ⅩⅡ”;1939年的“胚胎神经系统的生理学研究:Ⅰ,Ⅱ,Ⅳ”等十多篇论文,分别刊于美国《实验动物学》、《比较心理学》、《比较神经学》、《神经生理学》等期刊上。其胚胎行为实验研究表明,小鸡啄食的动作并非毫无经验的天生动作,而是在胚胎内“训练”的。他在蛋壳上开一完整的蛋膜上涂上油脂的透明小“窗”,在强光照射下通过窗口观察胚胎行为的发展。发现胚胎的心脏跳动,能迫使靠心脏上的鸟头随心跳而动;他认为这种强迫性的鸟头动作,即是小鸡啄食动作在胚胎期练习的。这些实验技术与实验成果使他成为国际上具有特殊贡献的心理学家,他创用的小窗被称为“郭窗”(Kuo  window)。
        1946年郭任远定居九龙后,仍在家中进行动物行为实验,发表了另一个“关于动物博斗基本因素的研究:Ⅰ~Ⅶ”研究系列,1960刊于美国《发生心理学》杂志。主要阐明激素、营养、环境、训练等诸多因素对各类动物博斗行为发展的影响及种间共存问题。1967年出版专著《行为发展之动力形成论》,用丰富的事实较完善地阐述了他关于行为发展的理论,轰动西方校园。他对诺贝尔奖获得者K.Lorenz所倡导的用自然观察法研究动物习性学给予激烈抨击;对新行为主义者C.L.Hull和B.F.Skinner提出的动物学习理论也大不以为然。
        郭任远早在美国上大学时发表论文,即一鸣惊人,回国任教时,曾吸引了许多有为青年和学者前来听课,包括杨贤江、阮永钊、童第周、冯德培、沈霁春、徐丰彦,朱鹤年等。他还为复旦大学心理系培养了一届毕业生(四人),其中有后来的生理心理学教授胡寄南等。
        郭任远还出版了中文论文集和2部著作,如《心理学与遗传》(1929)、《人类的行为》(1923)大学丛书,以及高级中学和师范学校用的课本《行为主义心理学讲义》(1928)等。
        郭任远于1970年逝世后,G. Gottlied曾为他写评传 《郭任远:激进的科学哲学家和革新的实验家》,一向只刊载实验研究报告的美国《比较生理心理学》杂志,首次破例在1972年第1期刊登了这篇传记,并以整页登载郭任远的照片。郭任远还是被选入《实验心理学100年》这部书中的唯一的中国心理学家。                    (陈大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