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通讯》

中国救英国石油,不值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14日来源:校友总会浏览次数:1111

    自墨西哥湾漏油事件爆发后,英国石油公司就一直是国际舆论的焦点。有预测称,加上赔偿费用,英国石油总共要为漏油事件掏500亿到900亿美元。虽然英国石油自称有足够财力赔付,但业界普遍预测,这家国际石油“大佬”会出售股份换取现金,英国石油高管也表示需要出售部分资产。那么,谁会掏钱“援助”英国石油呢?

    由于财力迅速增加,中国很快成为假设中的理想对象。据英国《金融时报》7月12日报道,中国最大的上市油气生产商中石油表示,“欢迎”与英国石油展开更密切的合作。中国国内不少人也认为,英国石油股价缩水,正是中国出手的好时机,救助英国石油有助于中国石油战略的布局。
    论财力,中国有足够的实力救助英国石油,或购买该公司的股份与资产。不过,中国是否该救助英国石油,还是应该有多方面的思考和谋划。
    首先要算经济账。此时购买英国石油的部分资产,由于其股价缩水,确实会比以前便宜,而且平时要想收购英国石油的资产也不得其门,现在是机会送上门来了。可资产收购是商业行为,始终存在利益和风险。英国石油因漏油事件股份缩水,资产打折,但谁又敢保证英国石油的股价不会继续跌下去?况且,中国无论怎样援助,英国石油最大的可能也只是转让部分股份,出售部分资产,公司控制权是不会让出的,中国政府或中国公司也只是做个小股东,谈不上是一次有价值的“用救助换股权”的战略行为。
    其次要算政治账。假如中国救助了英国石油,或是在股权关系上,或是在石油利益上,情况又会如何?由于英国石油在世界石油市场举足轻重,这种联盟一定会引起一些复杂的后续关系,想回避也不行。尽管我们需要在国际石油供求格局中有更大的话语权,但不必过分张扬自己,挑动西方世界敏感的神经,因为我们的综合实力还没到这种程度。回想几年前,中海油收购美国尤尼科公司,出价比竞争对手还高,最终还是没成功,反而让人盯住中国企业,得不偿失。
    那么,我们手中的钱究竟该投向何方?笔者认为,中国在加快对外投资的同时,更应把钱用在国内民生的改善上。与国际投资市场相比,国内的投资机会更多,也更为紧迫。国内教育、医疗、卫生、体育、文化等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供给,还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尤其是西部地区,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经济不够发达,最缺的还是、资金和投资。如果中石化或中石油对救助英国石油感兴趣,还不如引导它们把资金投向新疆,在新疆布局更多的石油产业。如果一方面我们国内民生改善尚有很大空间,另一方面我们又拿钱去救助英国石油,而且这种救助的后果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显然不合适。
    所以,除非能给中国带来稳定的利益,并且不会因此引发新的风险,否则中国不该冒险救助英国石油。(徐康宁  作者是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2010.7.13《环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