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当国防领域自主创新排头兵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仪器光电学院院长 房建成校友
(1996年毕业于东南大学仪器科学与工程系,获博士学位)
第一,国家的重大需求就是我们的研究方向。
从上世纪50年代实验室第一代带头人林士谔先生开始,就始终把国家的重大需求作为实验室研究方向。作为实验室的第三代负责人,我深刻感悟到钱老当年提出建立我国第一个陀螺惯导研究室的远见卓识和超人智慧。在长期的科学研究实践中,我们始终坚持从国家重大需求、重大工程中凝练科学问题,发现关键技术瓶颈,确定研究方向,这已成为我们实验室几代人的优良传统和精神财富。
第二,国防核心技术和重大成果只能靠自主创新。
导弹和航天技术是国家的战略高技术,也是我国航天技术发展的关键。这些尖端技术国外严密封锁,引不进、买不来,只能靠自主创新解决。10年前我曾两次去俄罗斯和德国,想了解情况开展合作,他们根本不谈,看也不让看;去美国开国际学术会议,美国使馆都不给发签证,绝对封锁。当时国内大多数专家也认为我们想搞的磁悬浮控制力矩陀螺和磁悬浮飞轮技术太先进了,国内没有基础,担心研制不成。怎么办?只有靠自己干,不能怕!十几年来,大胆创新、奋勇拼搏,硬是研制成功了,不仅干出来了,而且干得比国外还好,方案更新,性能更先进。研究成功的磁悬浮惯性飞轮技术将成为我国新一代卫星的换代技术,可使我国卫星寿命和姿态稳定控制精度有显著提高,对实现我国卫星长寿命高精度的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第三,“不要失去信心,只要坚持不懈,就会有成果的。”
这是钱老的名言,也是我们实验室的座右铭,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坚持不懈、十年磨一剑,最终取得成功。
第四,实现钱老遗愿,培养科技领军人才。
钱老“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在他心中,国为重,家为轻,科学为重,名利为轻。要问我和团队现在最大的渴望是什么?除了想早日把我们花费十多年心血研究出来的一系列成果应用到我国的卫星和空间站上、把我国战略导弹惯性制导的精度再大幅提高以外,最大的愿望就是培养出超过自己,能为我国导弹航天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科技领军人才。我坚信,在钱老的精神激励下,我们一定能够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为我国的国防事业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