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大钧先生90诞辰纪念会暨范勤女士捐款仪式隆重举行
丁大钧先生90诞辰纪念会暨范勤女士捐赠仪式现场
林萍华副校长向范勤女士颁发捐赠证书
2013年4月28日下午,土木学院在九龙湖校区焦廷标馆一楼报告厅隆重举行我院已故教授、国际著名土木工程专家、教育家丁大钧先生90诞辰纪念会暨丁先生遗孀范勤女士捐款仪式。范勤女士率家人,丁大钧先生教育基金会理事长李爱群教授,副理事长、南京工业大学刘伟庆副校长和理事单位代表江苏省建筑设计研究院仓慧勤董事长、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左江董事长、南京民用建筑设计研究院汪杰董事长、苏州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戴雅萍董事长、江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刘加平副总经理,以及专程从成都等地赶来的丁先生的弟子长虹置业吴有富总经理、上海现代设计集团科研中心田伟主任出席。
出席仪式还有东南大学林萍华副校长、中国工程院吕志涛院士、东南大学教育基金会办公室李爽主任,土木学院吴刚院长、张星书记、陈镭副书记兼副院长、傅大放副院长、舒赣平副院长、黄永安教授,建工系孟少平主任,力学系费庆国主任,中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建筑科学院王亚勇研究员,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施明征副院长,丁先生在南京在本校的弟子、丁大钧班的学生、丁大钧奖学金获得者代表以及全院师生代表二百余人。
仪式由土木学院张星书记主持。吴刚院长首先致辞感谢前来参加纪念活动的来宾,感谢师母范勤女士在子女的支持下,将自己的10万元养老金捐赠给东南大学土木学院以纪念丁大钧先生90诞辰,庆祝东南大学土木90华诞的义举,并颂扬了丁大钧先生“博学、博雅、博爱”的光辉人生。
捐赠仪式上,范勤女士与李爽主任在捐赠协议上签字,东南大学林萍华副校长向范勤女士颁发了捐赠证书。随后,丁大钧班的学生代表和丁大钧奖学金获得者代表发言感谢范奶奶对教育事业支持,对后学的关爱,表示要像丁大钧先生那样做人做事做学问。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刘伟庆教授在代表丁大钧先生弟子的讲话中深情地回顾了他做丁先生的学生的往事,说丁先生是他一生学习和景仰的人,同时,高度赞颂了丁师母的义举。丁大钧的女儿丁小禾女士在代表家属的发言中表示这是一个特殊日子,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在提及她父亲时她几度哽咽,令所有在场者动容,对丁先生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丁大钧先生教育基金会理事长、混凝土与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吴健雄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李爱群教授介绍了丁大钧先生教育基金会设立的经过和设立的目的与宗旨,感谢捐资单位和个人,尤其感谢丁师母在丁先生90诞辰之际捐出部分养老金用以增扩丁大钧先生教育基金。
吕志涛院士做了即席发言,用“五个一”高度概括了丁大钧先生传奇、光辉的一生。
在仪式最后,林萍华副校长发表了讲话。他说大学的文化,大学的人文精神是由大学教授、大师创造、培育和传承的,丁大钧先生就是这样大师的代表。林副校长高度评价了范勤女士的捐款义举,说丁先生家人这种对东南大学土木学院关爱感人至深,希望我们的师生和丁先生弟子以先生“生命不停息,奋求不已时”的奋斗精神毕生追求知识、追求真理,用更加努力的工作与更加丰硕的成果来回馈丁师母及全家的殷切期望。
仪式结束后,丁大钧班的全体同学与范勤奶奶合影留念。
(土木学院)
附:
为爱奉献——记丁大钧先生遗孀范勤女士
唐 瑭
2010年3月24日,著名的土木工程专家、教育家,为我国土木工程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的丁大钧先生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消息经过网络快速传播,唁电唁函从世界各地飞来,东大师生以各种方式表示哀悼,丁先生的挚友和高足们更是无不扼腕痛惜。
丁老生前多次对儿女们提到:“为了我的工作,你们妈妈奉献了很多!”是的,夫人范勤女士一直在背后默默无闻地支持着先生。
范勤是一位可亲可敬的老人,丁先生在世的时候,她全力支持先生在东大的工作。如今,先生驾鹤西去已三年,范勤老人依然关注东大的发展,关心学子们的学习和生活。
今年4月28日,是丁大钧先生诞辰90周年纪念日。范勤老人提前给先生送上了一份最弥足珍贵的生日礼物。
这份礼物发端于爱,凝聚着爱,传承着爱……
用最好的生日礼物寄托怀念之情
丁大钧先生桃李满天下,弟子们对恩师满怀感激之情,希望报答先生的栽培之恩。弟子们深知,丁大钧先生对物质没有追求,最大的心愿就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于是他们决定以丁大钧先生的名义设立基金,用以帮助年轻的学子们。2007年,丁大钧教育基金会应运而生了。
2012年秋天,85岁高龄的范勤老人应邀出席我校教育基金会主办的奖学金颁奖典礼,并亲自为获得丁大钧教育基金会奖学金的学生代表颁奖。看到朝气蓬勃的年轻学子,听到他们发自肺腑的获奖感言,范老被深深地感动了,决定再为可爱的东大学子们尽一份心,出一份力。
回家以后,范勤老人把丁大钧先生留给自己的生活费盘点了一下,并与孩子商量要捐出一部分给东南大学。2013年1月20日下午,土木工程学院班子成员来到城东,慰问在大女儿丁惠玲家安度晚年的师母范勤老人。学院吴刚院长、张星书记一行才落座,范老就拿出一张10万元人民币的存折,嘱咐帮她捐给学校,用于支持土木工程学院的事业。
丁老生前一向提倡节俭,从来没有为自己的寿辰举办过庆祝活动。在先生病重期间,儿女们为了鼓励他战胜疾病,相约在2013年4月28日,为父亲庆祝90大寿。
如今,范勤老人决定把丁老留给自己的养老金捐10万元给学校。子女们都非常支持母亲的举动,他们说:“还是母亲最了解父亲,在父亲90诞辰之际,母亲给学校的丁大钧教育基金捐一笔钱,这是送给父亲最好的生日礼物。”
夫妻举案齐眉,家风与人为善
范勤女士出生于1928年,是安徽休宁人,当时就读于徽州女子中学。丁大钧先生则是安徽大学土木系的高材生。1944年,两人相识,此后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很快结婚了。
婚后,范勤中断了学业,丁先生则继续求学,两人琴瑟和谐,被范勤的恩师、著名书画家黄澍先生比喻为“举案齐眉”的梁鸿和孟光。当然,范勤是漂亮版的孟光,老照片里的范勤明媚皓齿,青春逼人。他们夫妻恩爱携手走过了66年的风雨岁月。年轻的时候,先生用自己所得的第一笔稿费,给夫人买了一个0.8克拉的钻戒;丁先生成名后携夫人出去参加活动,丁先生总是把留给他的主宾席要让给夫人。 2010年除夕,丁大钧先生强撑重病之躯和老伴、儿女媳婿、孙子女们一起,在水游城小南国酒店聚餐,庆祝66年翡翠婚,还和每个小家庭合影,留下一张张温馨感人的画面。
丁先生出生于一个富庶而忠厚善良的家庭。他的祖父一度担任过南陵县的县长,这个县长曾经卖了自己家里的部分田地,用以补充府衙办公经费的不足,被广为传颂,深受老百姓爱戴。
婆母经常对范勤说:“我们要积德,要与人为善”。至今,范勤还记得初嫁那年立秋的时候,婆母把村里的农户都请到家里来吃饭。外村的乞丐听说了,也跑过来蹭吃。由于来的人太多,家里煮的饭不够,为了不让来者空跑,婆母就把家里的炒米拿出来,给每个人抓几把炒米、舀几勺鸭汤。
丁家的善行换来了乡亲们的尊敬,范勤坐月子期间,乡亲们把土特产送到她家,给她补充营养。文化大革命期间绝大多数地主成分的人家都受到了批斗凌辱,但是丁家人却安然无恙。
在丁大钧夫妇阔别老家几十年后,2009年夏季,经小女儿丁小兵提议和筹划,几姐妹回乡寻根。当乡亲们听说丁家的后人回来了,都非常热情地招待他们。直到如今,还有人主动帮他们照看丁家祖坟。
平凡生活中的坚强而又睿智的女性
在儿女们的眼里,为了父亲的事业,母亲奉献了很多。子女经常跟父亲打趣道:“我们成长全都得益于母亲,她是一个平凡却坚强而又睿智的女性。”因结婚生子范勤中断了学业,全身心投入到家庭中去。1945年到1956年间,夫妇共生育了四女二男6个孩子,范勤里里外外承担起全家生活担子,把家庭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三女儿丁小禾说,童年时期印象最深的就是:母亲寒冬时节蹲在煤炉边为父亲熬中药的身影。丁先生从年轻时代就患了严重的哮喘病,换季时特别容易发作,夜里躺在床上,经常喘不过气来无法入眠,只好整宿坐在床上看书,范勤就在旁边陪着先生。
有段时间,社会上传言注射鸡血能增强体质。范勤在家精心饲养了三只鸡,给丁先生注射鸡血。因为每天都要注射,为了免上医院节约时间,也为节约注谢费医院,范勤就学习了注射技术,自己在家给先生注射。她打针很讲究,每天给针头针管煮沸消毒,放针的盒子打开盖后必须朝上,如果不小心弄反了,就必须重新消毒。
文革期间,丁先生的工资从140元降为80元,这点钱要养活一大家子8口人,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范勤精打细算,恨不得把每一分钱掰成两半,还想方设法把这些钱用活,让艰苦的日子过得有声有色。她动脑筋设法在物质极度匮乏的环境下,改善一家人的生活。那时候食品供应不足,买东西都要提前去排队,范勤起早领着孩子,带上家里所有的篮子去占位子排队。还尝试着素菜荤做,做萝卜圆子、煎豆腐饼,买来很便宜的猪内脏,做成了不可多得的美味佳肴,变着花样改善家人的生活,。
有一年,丁先生胃不舒服,怎么也查不出来是什么毛病,多日吃不下饭。范勤就把米炒到焦黄然后再煮,这样饭香扑鼻,丁先生边吃边连声称赞开胃。
家里床单中间磨破了,范勤就一撕两半,调个位置重新缝好继续使用;或者找来各种各样的碎布料,把它们缝纫拼接成五颜六色的新床单。
干过很多行,行行是状元
1958年,在火热的“大跃进”运动中,范勤也跃跃欲试,离开灶台走出家门,投身社会参加了工作。那时候,南京工学院在泰山坊、板桥新村有家属区,那一带的小孩子上幼儿园比较远;还有一些尚未达到入园年龄的孩子也无处安放。为了让这些孩子的家长心无挂碍地走上讲台,在学校工会组织下,范勤召集了洪惠珠、朱义霞等几个教职工家属,在碑亭巷创办了幼儿园(托儿所),接收了20多个孩子。
筹建初期,一切都从零开始。幼儿园没有设备,范勤就带着大家东奔西走,选购简易的设备;没有被子,她们就从自己家里拿,然后用板车拉去;年幼的小孩拉屎撒尿全要照应,还要教他们识字、数数。范勤在幼儿园工作了几年,鉴于她的表现,学校把她调到了工会工作,她打心底里喜欢这份工作。但是苦于家中小孩没人照顾,为了让丁先生安心工作,范勤只好放弃了工作,重新回归家庭做贤妻良母。
直到孩子们大了,有空余时间,范勤又出去工作。她不计报酬做了许多义务劳动,如帮居委会收房租、水电费,发放各种票证,还经常给居民群众读报纸。接着,街道领导给她安排了份计件工作,用这份收入贴补家用。她在居委会糊药盒、叠书页,速度快、质量佳,总被评满分24分,是同伴中最高的。70年代末,范勤被梅园街道安排当会计,负责所属居委会的往来帐目。从来没有此类工作经验的她,很快熟悉情况,把前任留下来的13册账本整理得清清楚楚,受到领导的高度称赞。
后来,范勤进南京振华音响设备厂做会计工作,她每天为同事办理财务报销,及时给临时工发放工资,同事们都很喜欢她,亲热地称呼她为范会计。丁小禾曾经撰文《母亲今年六十岁》,于88年10月在《扬子晚报》刊登,记录了这段经历,感恩母亲的付出。提起振华厂,范勤老人很激动,她说:“我们单位真不错,现在每个月给我2300元的退休金。过年的时候,还请去吃饭聚餐。”说完,老人自豪地拿出振华厂去年年终聚餐时赠送的该厂生产的播音器给笔者看。
孝顺体贴的儿女是最大的财富
丁先生生前过着简朴的生活,老人家一直活在自己追求的精神世界里,觉得很富足。先生夫妇的子女个个都很懂事。他们读书的时代,丁先生从未参加过孩子们的家长会,对此孩子们毫无怨言。丁家6个孩子个个都是三好学生,每学期捧回奖状,是让双亲最欣慰的事情。每到这时,先生就抽空给获奖的孩子拍照作为褒奖和祝贺。
丁大钧先生身体不好,范勤总要留点有营养的食物给他吃,孩子们就懂事地配合着母亲。那时候,范勤每天都给先生特供一个鸡蛋。有一天,范勤煎了个荷包蛋,正好在高淳插队的二女儿丁惠珍回来探亲,父亲心疼女儿,就把鸡蛋让给她,女儿疼惜父亲又把鸡蛋夹还。彼此推让几番以后,先生发火了,扔掉了鸡蛋,这一下全家人都惊呆了,接着全都流泪了。
从2007年到2010年,丁先生重病期间,6个孩子轮流去医院或家中照顾、陪护父亲,从来没有间断过。大儿子丁耀林虽然远在马鞍山,但是也每两周一次搭长途车赶来南京,雷打不动。每到秋冬季节的星期六,不论多忙,二儿子丁耀平都会回家帮父亲洗澡。每次给父亲洗完澡,年近六旬的儿子都会累得筋疲力尽,但是看到沐浴后父亲神清气爽的样子,他觉得再累也值得。为此,土木学院张星书记多次对人说,“丁老师夫妇的家庭教育是最成功的,6个子女个个孝顺,小家庭温馨幸福、大家庭幸福温馨。”
为了方便学术交流,学校很早就给丁先生安装了住宅电话。丁老从来不许家人用这部电话。有一次,丁小禾有急事要找母亲,拨通了家里的电话。先生接到电话,女儿怕他挂机忙说:“您好!我是您外孙航航的老师,有事要找他外婆,麻烦您请她接电话”。先生信以为真,赶快招呼老伴接电话别误事。
看到父亲整天忙于工作,孩子们总想给老人找点乐子,放松一下。有一天,他们给范勤老人戴上假发和墨镜,让她站在门外假装宾客敲门。先生过来开门,竟然完全没有认出老伴。范勤说:“你好!”,先生连声回应请进让坐,直到孩子们都笑弯了腰,先生才意识到老伴和孩子们“捉弄”了他。
现在,丁大钧先生不在了,儿女们把原先对父亲的那份孝顺延续到母亲身上,加倍地呵护着母亲,范勤老人的晚年生活安逸祥和。去年冬天,女儿、儿媳4人专程陪母亲到台湾旅游、访亲探友,老人非常开心,幸福度倍增。
丁大钧先生为了深爱的东大,为了钟爱的土木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生;范勤老人则为了深爱的夫君,奉献了灿烂的青春和所有的岁月。这份爱的奉献没有期限,历久弥坚……
(转载自2013年4月20日出版的1217期东南大学报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