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通讯》

金陵散记

发布时间:2014年04月17日来源:校友总会浏览次数:1028

  十八岁那年,我离开一直生活的西北小城乘火车前往南京,开始期待已久的大学生活。虽然一路车行缓慢,却也难掩少年的雀跃之心。等到火车轰隆隆驶上南京长江大桥,旅程即将画上句号,我的心情愈发激动。这座大桥,虽是初见,却是久仰大名了。九十年代读小学的同学,恐怕都忘不了有一课专讲此桥。刚坐上接新生的校车去江北浦口的新校区,我就被告知这大桥将是未来几年进城的唯一通道了。

  南京高校众多,数量之众恐怕只输京沪,称得上名号的就有南大、东南、理工、南航、河海、师大、财经和南信息、南工程等。

  东南者,我之母校也。我就读的高中,毕业报考有“天南海北”之说(天南海北者,天津、南京、上海、北京也)。因此,一时在南京的高中同学倒也济济,到各高校走动也便成为我课余的副业。

  虽然耳闻南京是六朝古都,地势虎踞龙蟠、风景秀美雅致,奈何我校当时的新区远在江北,学校旁边的地名不是泰山新村,就是桃园新村,大家调笑说离安徽比离南京还近些。其实,这也是南京在江苏的尴尬。虽然曾有过六朝古都、文枢江左的荣耀,也得过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洲的美名,那时的南京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南京”。它既不是明都北迁后的留守之处,也不是民国的首府所在。我偏爱“金陵”这个旧称,有点历史的厚重,也有些现世的轻松。

  金陵,其实并非江南。方言依然是淮扬官话,没有吴侬软语的温婉动听。气候上也是冬严寒、夏酷热。外地来的同学,颇多不适应,也颇多怨言。直到后来搬回四牌楼二号,我才真正开始感触这个城市的呼吸。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是中央大学旧址,建筑中西合璧。行走于其间,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建筑依然生机盎然:大礼堂是钢构穹顶,门厅立面上方并排四根爱奥尼亚式列柱,属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风格。三十年代它曾是民国国民大会召开之地,今日依然是演讲集会之所,间或也登上各大民国题材电影的银幕;泰戈尔演讲过的体育馆,至今依然沿用;而孟芳图书馆一层虽作办公所用,二楼依然一部分保留着图书馆的功能。我与一位朋友,为了查找久远的过刊,也曾在这里爬过逼仄的木梯,摇动有轨的书架,拍去附着的灰尘,与久远的先哲对过话。而作为精神象征的“六朝松”,历经千年历史风霜,依然挺拔。

  出西门是进香河路,沿路往北数十米有一窄窄小巷,恋爱的时候与女朋友常常走过。一日瞥见路牌,石婆婆巷,当年张爱玲不是来此寻胡兰成的吗?出东门是成贤街,侧对东门的是杨廷宝故居。今日这所大学的建筑系依然位列前三甲,与他不无关系。沿成贤街往南少许,是电子一条街珠江路,再往南可到一九一二民国社区,紧挨的就是民国之总统府。而往北,你可以看到中央研究院的旧址,更有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的鸡鸣寺。巍巍北极阁在侧,眼前便是玄武湖了。连南京市府,也不是富丽堂皇的大厦,而是位于古香古色的小楼。

  而出南门,是学府路。学府路,也是窄窄巷子。南京的高校,似乎多数都是养在深闺,闹中取静,有学府重地的风范。沿学府路往西八百米,便是南京大学。南京大学本也是中央大学一脉,南大校内建筑是典型的中式结构,尤其北大楼绿藤缠绕,乃校园标志景色,值得一看,校侧更有鼓楼和赛珍珠之故居。

  南大再往西,南师大也。师大,自然以盛产美女而著称,总算是为这个旧时胭脂地添了些脂粉的颜色。师大地处随园,更增添了些诗的韵味。师大的中式建筑,廊环曲折,曲径通幽。东南的男生不见得妒忌南大的同辈,却不得不艳羡河海的弟兄。河海大学,正对南师之侧门,听说讨得美人芳心的家伙也不少。由河海步行可达北京西路、颐和路公馆区,夜幕初上,情侣压马路的绝佳之地。昔日王侯之寓所,今日路人流连之景观。

  当然,民国历史作为近代中国历史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这座曾经的首都也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每次访友去东郊的南理工或南农大,中山陵不妨一去。中山陵也不失为登山眺远、荡涤尘肺的好去处,这也算是民国遗产吧。

  金陵旧地,民国之风尚存一些。但如果贪心些想追寻更久远的历史,对夫子庙和秦淮河心存几分期待,则恐怕要大失所望了。今日的夫子庙,已被小商小贩盘踞了。而秦淮河,脂粉气也早已烟消云散了。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倒是真真的现实。行走这所城市,不经意间就可邂逅名人的踪迹。那只是从书本上读来的故事,与眼前真切的遗迹交相呼应,不期然间让你有时空交错的感觉。

  有人说金陵是一座“哀伤”的城市,不管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还是后来的明和民国,都没有在这里落叶生根、长治久安。而求学于此,客居六年有余,我的金陵记忆一直是以大学为点,相连而成。喜欢,只因它是一个有故事和底蕴的城市。

(巩党国,2013.5)

  (作者系我校2009届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后赴南洋理工大学求学)

《东南大学报》1220期第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