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7日,“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成立大会旧址纪念碑”在东南大学落成揭幕。这一片校园,是中国国家奥委会的成立处。1924年7月5日,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在当时南京的国立东南大学校园成立,后来被国际奥委会承认为中国国家奥委会,组织中国人参加了1928年、1932年、1936年和1948年四届奥运会的比赛。
东南大学的校园,在 1924 年7月5日成为了中国参与国际奥林匹克事业的起跑线。而东南大学本身,也与从起跑线出发的宏大事业一直颇有渊源。到今年,第二届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南京举办时,恰是这份事业从东南大学校园“起跑”整整九十年。这是历史留给即将举办青奥会的南京的一份独特纪念。
民国初期,中国体育组织的管理权力、大型运动会的会务工作多被在华别国人士把持,几乎都不掌握国人手上。中国的体育界急需一个全国性的体育组织,来组织全国的体育事务和参与国际奥利匹克事业。 1920年比利时安特卫普第七届奥运会举办之前,“远东运动会”创始人之一、菲律宾体育协会会长布朗(E·S·Brown,美国人),在南京演讲时提出“万国运动会将一千九百二十年在比利时举行”,“甚望中国加入该会”。但是,还没有全国体育组织、更没有国家奥委会的中国,此时还只能遥看奥林匹克。
并且,从1924年第三届全国运动会期间的历史记录来看,当时全国体育界人士也并不认为中国已经可以参加奥运会。1924年5月31日,全国十四个体育团体发起了第三届全国运动会选手慰劳会。慰劳会的开会词即明确指出:“刻下中国虽无加入万国运动会之资格,然能积极提倡体育,则亦不能达到”。这段话的意思也显示,至1924年5月为止,中国体育界 还在努力争取参与国际奥利匹克事业。
为了实现体育界的这一梦想,中国现代体育事业的先 驱张伯苓、王正廷等人在1924年5月间也尽力推进此事,曾经促成了有关成立会议的召开。但是此次努力仍是以失败告终了。据1924年5月30日的《申报》报道,1924年5月25日上午,来自各省体育界人士在湖北省教育厅开会,几经争论仍“无结果而散”。同日下午二时,又在武昌体育场会议室开会。会议最后定下:“俟七月三号教育改进社在南京开会时,再召集各省代表开成立大会”。 “组织全国华人体育总机关”的历史重任,最终是落在了南京这座古都之上。
中国体育界经过漫长的等待和一次次波折,最终选择1924年7月份的南京。中国人参与国际奥林匹克事业的大门,随之将在南京东南大学正式开启。
(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胡卓然)
(转自《东南大学报》第125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