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大人物】玄武文昌的记忆----记我的父亲李剑晨

时间:2015-01-22浏览:660

中国水彩画之父李剑晨

  我的父亲李剑晨先生1900年生于河南内黄县,一生在艺术教学和艺术创作中度过。在他漫长的102岁多彩人生中,有56年是工作、生活在现今的东南大学、南京玄武湖畔文昌桥一带的。南京的山水滋养着他,激发他教学的热情和艺术创作的灵感,他的画笔也尽情地讴歌着这片浸透着历史人文、充满现代活力和智慧的江南绿色土地。

     1946年,抗日战争胜利的喜讯如春雷在中国大地轰隆隆地滚动。中央大学的师生们也在“陪都”重庆沙坪坝欢天喜地地准备迁回南京成贤街校本部。我的父亲李剑晨携妻殷尚蕙和其肚中的我,带着重庆的俚语川音回到了南京,回到了阔别八年的四牌楼文昌桥,又看见了中央大学那青绿色的圆形大礼堂顶。

  经历了三年内战的动乱和金圆券的贬值,生活艰难又不安定。工资一发下来,父亲立即要拎着成麻袋的钞票奔跑着排队去换回一小袋米面,迟了就又贬值了。那时我刚出生,全家住在文昌桥宿舍南楼的一间小北屋中,冬天房间里的毛巾都冻得硬邦邦的,搪瓷茶缸中的水也结成了冰,妈妈就在这里坐月子。漫长的冬天可真难熬啊。

     1949年春天,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的炮声彻夜轰响。中央大学部分知名教授也随着国民党政府一起仓皇地离开南京去台湾。老朋友们劝父亲一起走。父亲说:“我一介教书匠,两袖清风,何惧之有?”这一留,就在文昌桥住了整整56个年头。为了怕传说中的流弹伤人,妈妈用三床棉被摞在吃饭的大方桌上,让我坐在方桌下。然而,一切都很平安。1949423日,解放军的红旗就插在了长江路总统府门楼上。满街老百姓自发地敲锣打鼓、扭秧歌,欢庆南京解放。中央大学许多地下党员们这时也都露出了“庐山真面目”。他们配合解放军部队将城市稳定了,将大学教学秩序恢复了。父亲这时感到可以一心一意地教书做学问了。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共和国的领导们面临的是一个开国创业的艰难时期。令父亲终生难忘的是,时任上海市长,并负责华东片区的陈毅同志在日理万机中抽空专程来到南京。在南京市政府大院里,在树荫下,举行了茶话会,亲切接见了留下来的前中央大学(这时已改成南京大学)的教授们。陈毅市长对待知识分子的热情、坦诚、信任、期待、鼓励和重托,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待知识分子的尊重和渴求,表达了新中国对文化教育的重视,对知识分子的爱护和关怀,一扫教授们心中的疑虑和不安。父亲从此精神抖擞地投入到教学和美术创作中。

     20世纪50年代初的文昌桥地形地貌依稀在我的脑海中留存着一幅画。从校本部东门出来,越过珍珠河,沿着一条约十多米宽的弹石路面往东走,两边是文具店和炸油条、卖油球的小店铺。走到十字路口,南面是叫做嗮布场的路,东面是教工宿舍大院,有南舍、中舍和北舍。向北走,路西就是我们家那时搬到的文昌桥41号院。再向北走,要跨过一条小火车的铁路,才能到达学生宿舍区。通向上海的火车不分白天黑夜鸣叫着从这里驶过,给进出宿舍的学生们造成很多不便和安全隐患。

  我们的41号大院叫文园,那可真是人文荟萃之地。有前后两院,前院的三栋楼呈品字形排列。西楼底楼住着现南京工业大学时钧院士一大家子。我家起初住在他家楼上,后又搬至后院了。中楼住着马遵庭和张烈教授。还曾住过一家教俄语的前苏联人,记得那家帅气的小男孩叫赵家杰,还有一个美丽可爱至极的小姑娘娜塔莎,象个小洋娃娃,梳着金黄色的大辫子,还学会了讲一口南京话。北楼底楼住着赵致远教授,楼上是动力系吴大榕教授家。我们家所住的后院小楼共住四家。楼下是我家和陆中柞教授家,楼上是钱钟韩先生和沙玉彦先生家。吴大榕先生后来是南京工学院副院长,是一位绝顶聪明的苏州才子,他既是著名的动力学专家,又满腹经论。经常用带苏州腔的普通话谈诗论词,买上五万块钱(相当于现在的五分钱)的五香花生米,用报纸卷成三角形,一路吃着一路就和我父亲聊着走回家,拿教授们的名字打出许多谜语来猜。钱钟韩(后任江苏省副省长)先生则是在胳膊下夹着永远看不完的书籍,快节奏地小步走路,快节奏地用无锡口音说话,思维敏捷,永远在思考问题并不断地提问、讨论(几十年后钱先生去世时按其生前愿望遗体捐赠供医学研究真是令人钦佩直至)。整个大院充满着宁静和文化气息,洋溢着这批学者教授全身心投入新中国教育事业的热情。父亲在这段时期中倾心尽力,在建筑系一心一意地教学生,培养出了一大批我国建筑界和美术界的栋梁和精英,如东大的齐康和钟训正院士、潘谷西教授以及在国外、国内、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和各大建筑设计院工作的一大批著名的建筑师和画家们。

  转眼就到了1954年,那是大灾的一年。夏天发了大水,整个南京城泡在水中,玄武湖的游船划到了大街上,成了人们出行的代步工具。后来用木板和木棍搭成了长长的路桥,从学校(那时我已上了南师附小)一直通到文园院中。我们小孩期终考试也免了,兴高采烈地在大人的责骂声中在桥上来回奔跑呼叫。夏天涝,冬天就特别冷。那一年冬天雪下得到了大人的膝盖深,成贤街上满是厚厚的灰白色的冰层,屋檐下挂着一串串晶莹的冰溜子。父亲和母亲每天脚上绑着草绳子去上班上课,以免滑倒。父亲比平时更早地赶到学校做课前准备,站在讲台后静候学生到来。

     1959年是成贤街大变样的一年。铁路迁到了郊外,文园的房子拆了三栋,只剩下前院的中楼孤零零地留下了一半。这里变成了宽阔的大马路——太平北路,尽管那时马路上汽车很少,但还是超前规划了这么宽,直到现在也不过时。父亲看见筑路工人挥汗奋战的热烈场面,立即画下了这些难忘的镜头。在沙尘飞扬中,在柏油热气蒸腾中,工人们的身影那么强壮矫健、龙腾虎跃。这些珍贵的历史瞬间在父亲的水彩画中生动地再现了,留下了永恒的时代记忆。宽宽的马路修成后,两边绿化带中栽下了“二龙戏珠”,两棵龙柏夹着一棵海桐球,又栽种了几排薄壳山核桃,形成了太平北路苍翠浓郁而有韵律的绿化景观。学校在兰家庄一片菜地中盖起了三栋新楼——兰园。对知识分子特别优待,将文园中的老教授们悉数举家迁过来,我家也搬进了新居,结束了文昌桥文园生活,开始了兰园生涯。父亲颠沛一生,终于有了自己满意的新房,发自内心地感激党和政府。此后,他进入了教学和艺术创作的高峰时期。

 

李蕾 建筑学院校友

20151月于兰园

作者李蕾,南京市市政府参事室参事,南京市园林局原总工程师。全国“三八”红旗手,第九、十届全国人大代表。19651970年就读于南京工学院建筑系。)

附:李剑晨简介

  李剑晨(1900年~2002年)

  世纪同龄人李剑晨先生,是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艺术家、美术教育家。李剑晨的水彩画创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造就了一个时代的水彩画群体,推动了中国水彩画的发展,促进了中国水彩画进入国际水彩画坛,被海内外誉为“中国水彩画的开山大师”、“中国水彩画之父”。同时他也擅长中国画和油画,被称为“国画大师”“油画巨匠”“美术教育泰斗”。他从事艺术创作和美术教育近80年,为我国建筑和美术事业培养了几代人才,桃李满天下,佳作迭出,著作丰盈,德高望重,在海内外享有崇高声望。

     1900225日,李剑晨出生于河南省内黄县宋村乡北沟村。17岁考上河南第一师范。23岁考入北京国立艺专,师从捷克画家齐提尔研习水彩画,师承陈半丁王梦白研习中国画,受教于林风眠闻一多诸先生,与李苦禅王雪涛等同班。中西绘画均打下坚实基础。1926年毕业后回河南省立第一师范任教。1936年油画作品入选第二届全国美展而为社会所知。同年,考取公派赴英国伦敦大学院作研究工作,后又去巴黎研习绘画和雕塑广收博览。回国后任重庆国立艺专(现中央美院)教务长兼西画系主任,后受聘于中央大学(即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建筑系任教授60年。曾任江苏省政协委员、九三学社南京工学院主任委员等职。

  李剑晨曾任江苏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水彩画研究会会长、中国水彩画协会名誉会长、国际水彩画协会理事、国际水彩画联盟亚洲画会主席、澳洲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