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校长】3:国立中央大学首任校长张乃燕

时间:2015-12-16浏览:5678


    1927年3月24日,北伐军攻占南京。同年6月9日,国民政府教育行政委员会明令将国立东南大学、河海工科大学等九所高校组建为国立第四中山大学。1928年2月29日,第四中山大学易名为江苏大学。1928年4月,学校更名为国立中央大学。国立中央大学是中华民国时期中国最高学府,也是中华民国国立大学中系科设置最齐全、规模最大的大学!

    国立中央大学 1928-1949从1927年至1949年,国立中央大学时期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第四中山大学至江苏大学(1927年6月—1928年5月),试验“大学区制”,九校联合,为国立中央大学的创立汇集了学术力量;

    第二阶段:抗战前的国立中央大学(1928年5月—1937年7月),从更名为国立中央大学起,由混乱走向稳定,逐步得到充实和发展;

    第三阶段:抗战中的国立中央大学(1937年8月—1945年8月),举校西迁,校业在战火中恢张,出现校史上第二个鼎盛时期;

    第四阶段:抗战胜利后的中央大学(1945年9月—1949年4月),复员南京,艰苦维持,英勇护校,迎接解放,迎来了新中国成立。

国立中央大学校门

    国立中央大学在国立东南大学、第四中山大学的基础上,于艰难之中发展壮大,建成文、理、法、工、农、医、师范七大学院,成为我国当时规模最大的综合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学科之完备,师资之雄厚,培养学生之众,拔尖人才之多,均居其时国内高校前列。22年中造就的8900余名大学毕业生,绝大部分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我国的科技、教育、经济、文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我国社会向现代化方向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国立中央大学首任校长张乃燕

    国立中央大学的首任校长是张乃燕。

    张乃燕,历任第四中山大学、江苏大学、国立中央大学校长(1927-1930)张乃燕,浙江吴兴人,1894年生,1913年赴欧洲留学,在英国伯明翰大学,皇家理工大学及瑞士日内瓦大学学习自然科学,以化学为主科,获日内瓦大学博士。回国后在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光华大学、广东大学任教授。1924年任孙中山大元帅大本营参议。1927年任江苏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长,同年调任第四中山大学校长。

    张乃燕于1927年7月9日到校视事,1928年2月29日第四中山大学易名江苏大学,张乃燕继任校长,同年5月又定名为国立中央大学,张乃燕留任,为中央大学的首任校长,直到1930年11月辞职获准,在校任职三年有余。

教育救国,金陵佳话

    张乃燕留学回国后,一心想从事化工实业或科学研究,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如愿。命运却把他推上了教育战线,并于1927年7月出任国立中央大学首任校长。国立中央大学最初叫国立第四中山大学,一方面为纪念孙中山,另一方面考虑到南京是北伐军攻克的第四座历史文化名城,故在其之前冠以“第四”二字,以期有别于广州、武汉、杭州的中山大学。当时国民政府本身还要靠浙江财团的支持才能过日子,只好把东南大学、河南工程大学、江苏法政大学、江苏医科大学、上海商科大学等9所公立学校合并一起,组成了国立中央大学。张乃燕出任中央大学校长后,即在学校的建制、办学方针、大学规程的制定等诸多方面都做了开创意义的工作。

    不久,围绕这所大学的校名问题发生了学潮,张乃燕无奈提出辞职,但大学院不同意。后来这个“校名风潮”一直闹到国民政府,最终迫使大学院作出让步。而在这个过程中,大学院却把张乃燕来了个“明升暗降”,任命他当大学院参议。由于学生运动的抵制等原因,“易长风波”才总算平息。

国立中央大学校徽

    由于经费问题,办学困难重重。张乃燕自然成了众矢之的。在上下挤压之下,他请辞中央大学校长及江苏省政府委员职务。但没有得到批准,因无人愿意接手这棘手的差事。这期间,中央大学时有学潮发生,导致蒋介石大为不满。张乃燕再次要求辞职。尽管中央大学的师生包括8个学院的院长纷纷挽留,而这一次,他去意已决。教育部只好叫朱家骅接任中央大学校长。朱家骅是张乃燕的同学和同乡。张乃燕当时集资30余万元建造的学校大礼堂,由于资金不足被迫中途停顿,后由朱家骅继续集资建成,也算是两任校长之间的一段佳话。

    1930年3月,张乃燕校长筹款兴建大礼堂,后因经费问题停工。同年12月13日,朱家骅被任命为新任校长。其后,朱家骅凭借自己在国民党中的影响,请得拨款,由建筑系卢毓骏教授主持续建。大礼堂于1931年4月底竣工。这座矗立在校园中心的大礼堂,在众多校园建筑中独具特色,前廊有爱奥尼克式的列柱和三角顶,堂内是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圆顶,顶高34米,三层,可容2700余人。80多年来,巍峨的大礼堂一直矗立在学校中央。如今,大礼堂与六朝松一样,成为海内外校友心目中母校的象征。

建设中的大礼堂


竣工后的大礼堂



大礼堂奠基典礼

再闯世界,驻比公使

    1931年,张乃燕被任命为浙江省政府委员,当选国民会议代表,1932年调任建设委员会副委员长。1935年5月又调任他为中国驻比利时王国特命全权公使。中国驻比利时公使馆在布鲁塞尔的夏克将军大街19号。新上任公使的张乃燕虽然并没有棘手的外交文件和复杂的侨务纠纷,但日常公务十分繁忙。欧洲人非常看重礼节和规矩,但由于张乃燕具有丰富的历史知识,熟悉西方的风土人情,讲一口流利的英语和法语,使他在外交公务中应付裕如。

    张乃燕喜欢旅游,共到过36个国家,500多个城市。出使比利时的时候,建设委员会要他顺便考察法国和德国的工业,但他旅行所到之处,远远超出了法国和德国,几乎是整个欧洲;考察的内容也不局限于工业,而是全方位的,包括政治、经济、宗教、历史、文化、风俗、物产等等。

隐迹上海,寄情书画

    1935年5月,张乃燕从比利时公使任上辞职,回沪后开始了长达20余年丰富多彩的退休生活。年仅41岁的他没有继续出仕,而是躲进小楼,笔墨为伴,埋头整理他在国外的经历、见闻和考证文字,于1937年11月完成《使西历聘纪详》(稿本)。张乃燕自幼由家庭和父亲的熏陶,一生与翰墨有缘,自然成了书画好手。退休以后,以书画、文物、著述自娱,与文化名人交往,度过了他生命中最愉快的一段岁月。

张乃燕书画作品

    张乃燕校长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民国知识分子的形象,可亲、可敬!

文字来源:陆士虎《民国才子张乃燕》

部分配图来源于网络

(转自公众东南大学2015-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