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原创

“安奉连”情话(上)——原南工69、70年毕业生回访江西军训农场活动纪实

发布时间:2018年11月14日来源:校友总会浏览次数:3277


【编者按】

    长篇通讯《“安奉连”情话》,详实地回溯了“文革”中原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6970两届部分毕业生分配到江西部队农场“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在艰苦环境和风雨考验中结下深厚情谊的特殊经历,以及这些连友们在分离47年后再次结伴到江西同游故地的见闻和感受。诚如一同参加过“安奉连”锻炼的校友、前江西省政协副主席殷国光在母校江西籍2018新生座谈会上所介绍:这15个月艰苦又乐观的生活,锻炼了这些老校友的体魄、磨砺了他们的意志,使他们在后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遇险不惧、遇挫愈勇,败不馁胜不骄,不断进取有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通讯撰稿者“魏达嘉”(笔名)也是当年“安奉连”中的一员。他以深切的体验、真实的观感、细腻的笔触,记录了“安奉连”前后相隔近半世纪的两段故事,其中蕴含着对母校的深沉挚爱,值得各位校友一读。

  

农场岁月

    “安奉连”,原中国人民解放军6011部队安奉农场军训一连的代称,更时尚的网络说法,是“昵称”。

    又是一个金秋,还是同连战友——原“安奉连”的51位连友,阔别47年之后,相约重访故地,带着19位家属于1028日前后从四面八方汇集江西南昌,举行为期四天紧张而丰富的聚会,再续了将近半世纪前在风雨考验中结下的情谊。

中国人民解放军原6011部队农场军训一连47年前离开农场时的合照

  

1、毕业分配到农场,英雄部队受军训

    历史圈定了我们196465年入学的原南京工学院大学生的特殊经历。

    五十多年前京城一张大字报,搅得神州乱彻;四牌楼变作“战场”,南京城四处“造反”!一阵大辩论、大串连和大批判的狂潮之后,经过一年多的复课闹革命、战备疏散,64、65级学生终于迎来了毕业那一刻。

    19707月底8月初,全国约3000位大学生分配到江西。按当时江西省革命委员会安排,全部先到部队农场接受军训。其中220位南京工学院、近20位南京气象学院学生,来到位于安义、奉新交界处的中国人民解放军6011部队农场,分别列编于军训一连与二连。

    6011部队是一支富有革命传统的英雄部队,当时还出了一位名扬全国的“支左爱民模范”李文忠。主事者的出发点,显然是通过接受英雄部队的劳动锻炼,使我们这批大学生“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走好以后的人生道路。

6011部队战士在1970年冬季大拉练中

    “安奉连”军训战士大部于81号、2号分两批从南昌送至农场报到,随即被分至连部和三个排,每排又各分作三班。所有正职,如连长指导员、排班长及卫生员由部队派来的干部战士担任,称作“军训人员”;而副职如副连长副指导员、各副排班长,以及司务长、文书、通讯员,则在“军训战士”中选用。所有作息、学习、训练(劳动)均参照部队纪律规定,此外特别针对学生情况加了三个“不准”:未谈恋爱的不能谈恋爱、谈了恋爱的不能结婚、结了婚的不能生孩子。

左:当年的6011部队农场军训一连连部所在地(左侧建筑)和一排战士住宿地(中平房),

曾经变身为奉新良种场的一个村民小队。(罗初元摄于2008年)

右:从连部通向梨园的那条小路,宛然如昔。只是那一望无边的“梨海”,如今已不复存在,

变为杂树丛生的“多种经营”之地。(洪崇恩摄)

  

2、繁重的劳动、艰困的环境

    “安奉连”所在农场,原是劳改农场。1200来亩土地,绝大部分种植了梨子,还有部分水稻和旱地、水塘。

    120来人在这片广袤田园中一撒,便难寻踪影。要管理这么大的地盘,连队必须付出超强的劳动。烈日下耘禾、施肥、收割,打井、修路,登高修剪、喷洒农药、采摘果实,经常挨虫叮蚊咬蚂蟥吸血自是寻常小事;寒冬季节徒步穿越百里小道,到邻县靖安苦竹乡的高山密林中砍伐茅草山竹,再将之肩挑、车(独轮、人力)载、或利用溪涧水运回农场,供修葺宿舍、工棚之用,那种艰难困苦甚至危险,更非一般人所能想象。男生固然经受考验,女生同样不甘落后。有些军训战士,由此落下疾病,迄今未愈。

三位炊事班连友的旧时合影

连部右前方一口小水井,要供应120人的歺饮用水,所以打水也要费不少力。

但从这张照片中,仿佛可以听到他们的笑声,

可见当时“安奉连”战士的精神状态相当饱满。(摄影者佚名)

    物质生活十分简陋。先说住,除连部由原先小学校舍改造、是较结实的砖砌平房外,各连排宿舍和炊事伙房,都是四壁透风漏雨的简易砖屋或茅棚,蚊蝇虫蝎出没也是家常便饭。

    再讲吃,由于缺乏外来采购渠道,连队伙食一度品种非常单调、数量也不足。据徐园梅等连友记忆“吃去吃来,茄子南瓜,都吃厌了——直至现在见到茄子还恶心!”直到后来指导员连长带领全连“自力更生”,利用农场边角地垦殖种菜、养猪抓鱼,才稍稍扭转这个局面,使连友们的营养状况得到改善。而梨子成熟时节,连友们“近园农场先得梨”——好似饥汉突遇美食,在不到一月时间里,吃到此生从未有过的那么多的水果,一些连友的肠胃难免经受不住考验,出了不少洋相。

    这幢现仍编着“农牧渔园艺二分场16号”的破败砖瓦平房,当年曾经是军训一连的伙房。基本不变的“稀饭+馒头+萝卜干”的早餐,“清蒸茄子、红烧南瓜、冬瓜烧肉”的老三样,还有偶而的狗肉、鱼块、大葱炒蛋、肉丝炒粉,都是从这里烹制出来,供应全连战士。


牧渔园艺二分场16(洪崇恩摄)

3、生活升华精神,战斗凝成友谊

    相形之下,军训连的精神生活颇为丰富。各排、班经常交流学唱“样板戏”和革命歌曲的心得,一支口琴、一把二胡、一管竹笛,便可自娱自乐。以大学文工团员为骨干,连队专门组织了一支文艺小分队,排演了一批歌唱、舞蹈、“三句半”、快板书等小节目,娱乐连友,《一只破碗》等优秀节目还被选送到团、师部参演。与连队相隔约4公里的营部,会定时放映各种红色电影和“样板戏”。彼时黄昏,连队除极少人驻守巡逻外,全部列队出发,每人自带椅、凳,一路唱着歌去看戏观影。有时还会一连看上两三部电影,直至深夜才回归农场。

    尤其值得称许的是解放军部队中传统的互助友爱、体贴互勉之风,也传承到了“安奉连”。女生体弱插秧速度跟不上,两侧男生会自动“加插”一两行秧苗,为之减负、赶上进度;谁有头痛冷热,全班全排人都会来看侍,喧寒问暖;外传有流感来袭,连部门口立即放了一口大桶,内盛 “一见喜”(又称“穿心莲”)草药水,每天出工前每人喝上一碗,以防中招;哪位军训战士胃口不好,班排长们随即会上报连部,责成伙房炒鸡蛋下面条,利于康复。此风此情,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艰苦生活带来的压力,也自然地成为一种感情纽带,在昔日同校不相识的校友、今时军训共一连的“连友”间,串起了深厚而长久的友谊。

一年多的共同生活中,军训人员和军训战士也结下深厚情谊。

图为连部卫生员(佚名)、蔡振新、俞俊甫、沈诰欣(自左至右)在梨园里合影

(罗初元提供)

    诚如担任过江西省政协副主席的殷国光连友不久前在江西校友会“启航”活动2018新生座谈会上的概述:从19708月进场到197111月下旬再分配离场,这15个月艰苦又乐观的生活,既锻炼了我们的体魄又磨砺了大家的意志,使所有连友在后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遇险不惧、遇挫愈勇,败不馁胜不骄,不断进取有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4、感情纽带丝缕难断,退休结群策划相聚

    人生真如白驹过隙。倏忽四十七年,分手时的青春少年,转眼已成古稀。大半“安奉连”友因家庭婚姻工作等原因调离了江西,分散到全国各地。但仍有三分之一左右的连友,把全部青春、热情和智慧,都抛洒在了江西这片红色土地上。

    在三十多年工作时间中,连友们秉承农场锻炼养成的体魄和意志,在各自岗位上奋斗,变身为大学教授、特级教师、高工高知、公司经理、党政官员。行业有异、职级有别,但“南工(南气)学子”和“安奉农场军训战士”两个履历,始终紧随无改。随着年岁增长,连友们殊途同归,获得了新的统一称谓:退休者。近年又借助网络科技归拢成群,成了“安奉情深”中的“群友”!

    无论逆境顺途,也无论身在庙堂经院或山野江湖,“学友”、“连友”、“战友”之间那条在艰困环境下凝成的感情纽带丝缕难断,且在近半世纪岁月中经久弥坚。既退休,就意味着有闲;既成群,就热望着相聚。于是,由仍然坚守在英雄城南昌的十二位群友发起,遂有了此次以南昌为中心、以老农场为重点的“金秋故园之旅”。

    宛若一声军号响,战士闻令赴疆场——接到南昌连友的通知,多位“拖孙带孙女”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立即安排好家事,把小家伙们“扔”还给子女,提前预订了去南昌的车票机票;几位家有病患亲人连友,四处托人临时代为照看,腾出身子来参加聚会;两位因病住院刚回家休养的患者,拄着拐杖、专门由家属陪同前来南昌,还有一位刚开过刀的连友,也征得医生同意、带着引流瓶如期赶到南昌;更有一对已定居在加拿大的连友夫妇,双双从大洋彼岸飞来,全程参加了这场特殊的“安奉连”团聚盛事!

    考虑到连友们思念已久,会聚不易;且均已届稀,有些已行动不便,南昌东道主们为接待好、照顾好“还乡”远客,让大家观瞻好,作了精心周密的筹划。光是“预备会”就开了五六次。上图为其中两次“预备会”。

文:魏达嘉,图:除署名者外均为黄小平摄

2018年11月2日~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