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原创

“安奉连”情话(下)——原南工69、70年毕业生回访江西军训农场活动纪实

发布时间:2018年11月15日来源:校友总会浏览次数:1767


【编者按】

    长篇通讯《“安奉连”情话》,详实地回溯了“文革”中原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6970两届部分毕业生分配到江西部队农场“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在艰苦环境和风雨考验中结下深厚情谊的特殊经历,以及这些连友们在分离47年后再次结伴到江西同游故地的见闻和感受。诚如一同参加过“安奉连”锻炼的校友、前江西省政协副主席殷国光在母校江西籍2018新生座谈会上所介绍:这15个月艰苦又乐观的生活,锻炼了这些老校友的体魄、磨砺了他们的意志,使他们在后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遇险不惧、遇挫愈勇,败不馁胜不骄,不断进取有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通讯撰稿者“魏达嘉”(笔名)也是当年“安奉连”中的一员。他以深切的体验、真实的观感、细腻的笔触,记录了“安奉连”前后相隔近半世纪的两段故事,其中蕴含着对母校的深沉挚爱,值得各位校友一读。


游历观瞻

  

    说起“安奉连”友们此次组团重返故地的目的,除了重温过往、增进情谊,便是游历观瞻、扩充视野、乐向未来。

    感谢南昌12位连友的精心组织、安排,此次南昌聚会活动内容丰富而充实。除回访当年军训锻炼的农场和山乡外,70位“安奉连”友及其家属,还集体参加了2018年东南大学江西校友会年会、见到了东大副校长兼校友总会会长黄大卫教授等母校师长,聆听了黄副校长有关母校最新发展的激情致辞和江西校友会卓有成效的工作汇报,观看了以校友为主表演的丰富多彩的文娱节目。“安奉连”连副俞俊甫代表全体连友应邀在年会上发言,简要讲述了当年“安奉连”的史事,以及散布天南海北的连友们对母校的感激和思念之情。连友游旭辉、陈复武客串了现场陶瓷绘画才艺表演,精湛书法赢得一片掌声。

    江西东大校友会年会会场挂出了欢迎“军训一连”的大标语,所有已到南昌的安奉连友均应邀出席了大会(上图),连副俞俊甫代表全体连友在会上致贺词(下图)。

    3031日两天的游览时段里,连友们先后专门到南昌郊外新建区寻访了邓小平当年下放时走出的“小平小道”、在共青城市瞻仰了耀邦陵园,参访了著名旅游胜地南昌滕王阁和九江东林大佛、白鹿洞书院,到江西省博物馆参观了海昏侯墓出土文物,还短暂走访了南昌、靖安、奉新的三家企业:江西洪屏抽水蓄能电站、靖安合力集团和南昌兰韵文化艺术中心。有古典文化的再现、有传统艺术的传承,有革命领袖的传奇生涯、有封建贵族的出土遗迹,有滚滚红尘里的清静学府、有茫茫化外中的喧闹丛林……包容了南昌周围几乎所有一流旅游胜地,又紧紧围绕着此行的主要宗旨。真正称得上是“访古探新去旅游,领袖风范心中留”!

    是苦心,也是匠心,充分体现了南昌连友的智慧、技巧、能量和深情!

1、落霞不复飞孤鹜,秋水楼台起长天——登滕王阁

    集名楼、名文、名景于一身的滕王阁,几乎是每一位外来南昌者的必登之地。连友们游览的第一去处,便是它。

    始建于公元653年(唐永徽四年)的滕王阁曾屡毁屡建,先后重建达29次之多,算得上是“世界之最”。眼前看到的这幢重檐高耸的画栋雕楼,堪称“文革”动乱后复建古典建筑的一个典范,它的蓝本是著名建筑家梁思成摹宋代画本所作。时任南工建筑系副主任兼系学术委员会主任的潘谷西及郭湖生等老师也为此付出许多心血。

    今番登楼还有一层“探亲”的意味。因为,连友孙华逊曾担任南昌市旅游局局长,领导和管理滕王阁十多年。连友许曾禄则作为当时滕王阁管理处的书记兼副处长(如今仍担任南昌市旅游集团顾问),为发掘滕王阁文化、充实滕王阁展陈品作出不少贡献。其中一副完整的滕王阁砖雕,就是他参于运作从邻省民间收集得来,现已成为阁内最珍贵的藏品之一。

许曾禄(右)在向连友介绍砖雕艺术精品《滕王阁》(洪崇恩摄)

    许曾禄在向连友们讲述上世纪八十年代复建新滕王阁的选址经过。

    在他们陪同下,连友们乘电梯上达顶层,再逐级往下一一细览了楼内楼外的风景。虽已无从再见“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空阔意境,但却得以一窥南昌西岸新区的全貎,为“英雄城”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赞叹不已!

2、皇族墓中汉器多,精工巧技叹先人——看海昏侯出土文物

    与滕王阁一街之隔的现代建筑江西省博物馆,此刻正充当部分海昏侯墓出土文物的临时寄放地。安奉连友们有幸入内,拜访这位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既称过帝、又当过王、终成为侯,但却得善终的传奇人物,一睹他的精彩遗物。

    这里有一挂精美的原寸陈列的皇族出行马车(下图左)。有大量金饼、金板,其中不少麟趾金、马蹄金、麦穗金,光辉锃亮,纹饰精美。特别令人叫绝的是两盏青铜雁鱼灯(下图左)。其形如鸿雁衔鱼回首伫立,喙衔一鱼,鱼身即为灯罩,可左右转动开合,既能挡风,又可调节灯光亮度,还可把点燃油蜡所产生的烟气吸入雁肚水中“消化”——这设计,可说是现代烟气吸附环保系统的先祖!

    海昏侯墓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保存最好,功能布局最清晰,结构最完整、拥有最完备祭祀体系的西汉侯墓园。目前,一个详细的总体保护与开发利用规划已经作成。后年此时,连友们若再游南昌,便可到全新的“海昏侯墓葬博物馆”,更细致地观赏这位古代大人物的各种遗物事状了。

3、法殿恢宏气象新,金光大佛耀眼明——游东林寺

    连友们还游览了庐山东林寺。这座著名的佛教净土宗丛林名闻遐迩,虽远离都市,入内信众游客仍然很多。原因一在于它创办了“江西佛学院”、发起了“百万僧众百万佛号闭关”大法事。二在于它新修法殿的恢宏气象——三世如来、四大菩萨、金刚罗汉,一应俱全,且金身雕塑、须弥莲座等,均相当辉煌;三在于它的身旁建起一座被称为“亚洲第一铜佛”——48米高的阿弥陀佛接引像,引得大量信众前往诚惶诚恐顶礼膜拜。

    一对连友在东林寺留影,身后远方是著名的东林接引大佛。

    东林寺本是一片青灯黄经、与世无争的清净世界。然而它也没有逃过“文革”劫难,包括镇寺之宝明《金刚经》铜塔在内的许多建筑、佛像、法器都遭拆除或砸碎,僧众弟子也四散返俗。恰在改革开放起始的1978年,有关方面决定恢复东林寺——正是四十年改革开放,才带来了中华佛教复兴和东林寺的复生、兴盛。

4、千年老校形制在、文教摇篮有传人——探白鹿洞

    与东林寺相距不远的白鹿洞书院,是中国重要的教育文化摇篮、有“中国首家完备书院”、“中国四大书院之首”之誉。也可算是一所“千年老校”。

    书院大门古朴平实,入内山道曲折、古木垂荫、溪水低吟,礼圣殿、先贤书院、朱子祠、御书阁、明伦堂等建筑群依次排开。进礼圣门、入大成殿,正中高挂“生民未有”匾额。殿中有传为唐大画家吴道子所绘“至圣先师”孔子立像,左右两旁砖壁刻有朱熹亲书“忠孝、廉节”四个大字,遒劲有力。专祀朱熹的朱子祠中,立着一尊朱熹自画像的石刻,旁有朱子亲撰《白鹿洞书院教条》和后人所写《文公朱子专祠碑记》石刻。室内还陈列着九大块朱熹生平碑,把这位为官清正、为政勤勉、为学严谨、为人谦恭的一代大儒的主要事迹细列于中。

    不少连友正襟危坐,毕恭毕敬坐到朱子堂前的古书桌上,俨然做了一次先贤弟子,体会了古人读书的心境(下图)。

书院前有溪,名“贯道溪”。溪涧巨石上有许多名人题刻。一些连友沿石阶下到溪中,枕石留影,以图一快。传说溪旁有“鹿洞”,即“白鹿洞”名字的来历。可惜我们没有找到。

5、三年思考成小道,改革开放铸大业——走“小平小道”

    我们军训农场不远有一所南昌步校,196910月后的三年多时间里,邓小平和夫人卓琳、继母夏伯根等一直在此监视居住,就近到新建县拖拉机修造厂劳动。为方便他们往来并保证安全,修造厂围墙上开了一道小门。邓小平夫妇及相关人员在两点间来回走了三年,草丛中走出了一条约1.5公里长的小道。

    现在,这条“小平小道”,连同邓小平居住过的“小平楼”和拖拉机修造厂老厂房一起,辟作“‘小平小道’景区”,成为著名的红色教育基地和旅游景区。

    老修造厂左侧第一个车间,就是当年邓小平劳动的场所,里面摆放着一些老式的车床、钳床,还停放着一辆老式的铁皮拖拉机。邓小平当年曾因血糖低而突然晕倒在车间里,就是用这辆老拖拉机载着去南昌武警医院急救。可见这位老革命那时的工作和生活是多么艰苦。

    景区内有一座于20081218日落成的“小平小道陈列馆”。整幢建筑朴素、庄重、大气,一如邓小平的行事作风。走进纪念馆,便见身穿短袖工装邓小平雕像迎面“走”来。背后是附有他亲笔批有“看了,写得真实”的由他女儿毛毛(邓榕)发表在《人民日报》的名篇《在江西的日子里》,详细介绍了邓小平一家在新建下放劳动锻炼、关心并思考国家未来的全过程。

安奉连友们认真“看‘小平小道’,走开放大道!”

    在厂区顶端的树丛前,竖有一座国内罕见的邓小平高大雕像。雕像侧旁便是“小平小道”的开端,连友都想沿着这条小道走一遭,却因那一头仍由部队管理、大门紧锁而只好半途而返。有人道:“其实,我们现在都走在邓小平复出后总体设计的改革开放大道上。这一类崎岖的小道今后就再不要走了吧。”

从新建拖拉机修造厂端眺望“小平小道”

6、光明磊落党人心,无私无愧写青史——瞻耀邦墓园

    江西有座名闻遐迩的“共青城市”,中国人民敬仰的前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总设计师”推动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主要推手胡耀邦的陵园,就在这里。

    耀邦与共青城渊源甚深。他长期负责少共(少年先锋队前身)、共青团的组织领导工作,直至成为中共中央委员会主席和总书记。1955年,上海一批共青团青年志愿者到鄱阳湖畔、庐山南麓开垦荒地,成立“共青社”。时任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的胡耀邦40天后便从北京专门赶来,亲笔题词“共青城”,给予大力支持;之后又曾两次为之题词。

    1989415日,胡耀邦猝然逝世。根据家属的意愿,他的骨灰以非常低调的方式,于1990125日悄然安葬在共青的富华山上,面向鄱阳湖的湖光山色。

    耀邦陵园的设计颇有特色。它的正门两侧门柱上被放大成两片纪念墙,上刻耀邦手书对联:“心在人民,原无论大事小事;利归天下,何必争多得少得。”我们“安奉连”全体连友与原南工80651班校友一起沿象征耀邦人生步履的73级曲折石阶,至墓前呈献了花圈,默哀凭吊。三角形巨形墓碑上方的耀邦浮雕像,那眼神直率坦荡,又隐含某种忧虑;墨晶玉石的铭文碑上,用金色阴文镌刻着中共中央的《胡耀邦生平》。墓碑右边一块褐石的背后,是胡夫人李昭在纪念耀邦逝世十周年时题的“光明磊落,无私无愧”八个大字。

    园区主建筑胡耀邦纪念馆里,展出了他在各个时期拍摄的许多照片,把耀邦走遍祖国山水,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毫无架子、毫不做作的神态作风袒露无遗。正如国务院前副总理田纪云所说:“我认为他(指耀邦同志)是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真正的人民公仆。他的一生体现了共产党的初衷,代表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良心!”

7、活动外的活动,非结尾的尾声

    为了丰富此次活动的内容,作为东道主的南昌连友动足脑筋。他们把活动时间选在秋高气爽的10月下旬,又把具体时间与江西东大校友会年会、原南工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井冈聚会、原南工80651班南昌聚会都衔接在一起,使从各地汇拢来的连友,能够在一次旅行、较少劳累的前提下,“额外”见到了母校师长,得到多方面的收益、全感官的享受。

    特别是殷国光连友,从政多年直至省政协副主席,从不为私事动用公共资源。此次为丰富活动内容,更为了照顾连友身体、保证活动顺利进行,他破例给一些老同事老部下打了招呼,使连友们一路得到许多方便。

    但是,在瞻仰陵园、怀念伟人的时候,也不免想起一件令人痛惜的事:全连迄今已有10人因各种原因已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的队伍。他们曾和我们风雨同舟共历艰苦,今天却未能和我们一起同享欢乐。

    另一个遗憾,那就是“安奉连”里还有一批名副其实的战士。论身份,他们是“军训人员”,我们的领导。而论年纪,他们却只能当我们的弟辈。但是,他们都是6011英雄部队中的佼佼者,有些还是部队中的英模。军训15个月中,他们给了我们以力所能及的最大帮助、照顾和支持,使我们绝大多数人顺利完成“军训”这真正“人生第一课”的历练,踏踏实实地走上社会。由于各种原因,他们此次都未能参加“安奉连“的聚会、未能领受我们47年后对他们仍旧怀有的那份感激。

    长逾47年的分离与短短4天的会聚,毕竟太不成比例。多少别情来不及倾吐、多少心声尚未能交流,有些连友甚至都来不及把已模糊记忆中的名字,与眼前清晰实在的“人头”比对准确,便又要挥手作别。“相见时难别亦难”,信如斯言!

    好在,通讯手段已高度发达,人际联络也已非常方便。海内存连友,天涯如尺咫——连友、校友们都纷纷加微信、添好友、建小群,互换通讯址、扩大联系圈。大家相约,今后要更多联络、交流、见面,使昔日的友谊更加深厚、未来的感情纽带更加牢固。特别是明后两年,6465级校友将迎来毕业50周年,要尽可能创造条件到母校去、到相互方便的地方去,再相会、再打诨,再叙说这相互间永难说完的安奉连情话!

    再见,英雄城南昌;再见,华灯初上的红谷滩!


文:魏达嘉,图:除署名者外均为黄小平摄

2018年11月2日~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