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心愿
2019年8月27日,在有海洋美景却无台风袭扰、有丰富生态资源却无蚊子叮咬的天使之城—洛杉矶,鸟儿在湛蓝的天空飞翔,鲜花在家家户户的庭院绽放。获女儿颁赠“金牌保姆”荣誉的姥爷把俩外孙女先后送去日托和小学后,正在太平洋1号公路旁的加油站给宝马多用途车(SUV)加油,准备在归国前了却一桩心愿:到尼克松总统图书馆暨博物馆去,看看这位在中国最闻名的美国总统给世人留下了什么东东?
初闻尼克松
尼克松总统图书馆暨博物馆(以下简称尼克松馆)位于尼克松的出生地—加利福尼亚州橙县(Orange County)的约巴林达(Yorba Linda)镇,离女儿家56英里(约90千米),须经1号、10号、405号和91号等多条高速公路方能到达。
洛杉矶的初秋风和日朗,高速公路两侧树木花草的斑澜色彩,与百变样式的民居相映成趣。三月前取得美国驾照的中国老司机驾驶着动力强劲的宝马,时而在拥挤的车流中缓行,时而在空旷的道路上疾驰,思绪飘回上世纪六十年代:
五十年代出生于军人家庭的我,从“老虎不吃人,只吃杜鲁门”的童谣中树立“美国人坏”的印象,一直认为美国是中国的头号敌人。1968年与“援越抗美”归国的一班军人打得火热,惹得那位广东籍刘班长一时兴起,送我一个用美军飞机残骸熔铸的飞机模型,加深了我心目中美军不过是“纸老虎”的印象。哥哥参军留下的可变电容器、晶体管等元器件让我混迹少年无线电爱好者之列。1969年1月,从我在一块三夹板上组装、连机壳都没有的四晶体管来复式推挽放大中波收音机的广播里,第一次听到了尼克松这个名字:播音员中气十足地嘲笑美帝国主义第一号头目躲在防弹玻璃后面发表就职演说,引发我“脆弱的玻璃怎么可以抵挡子弹的冲击”的疑问。
惊闻尼克松
1969年9月参加工作后,从一位曾到越南用“三七”高炮打飞机的复员军人口中知道:B-52战略轰炸机的“地毯式轰炸”根本无法防御,他们那支部队也没击落过美军飞机。1970年国庆节,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登上天安门城楼,媒体开始宣传美国人民是中国人民的朋友,只有一小撮美国的“反动统治者”才是中国人民的敌人。正是根据这一原则,乒乓球世界冠军庄则栋在1971年3月友好地给上错车的美国乒乓球运动员科恩赠送杭州织锦,戏剧性地引发了乒乓外交。
随后的一连串事件令人眼花缭乱:1971年7月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亨利·基辛格博士秘密访华、10月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地位。而最令人惊讶者,莫过于豪称“美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最高领袖1972年2月与尼克松总统的亲切会见!尽管其时颇为流行从一个客观事实得出两个截然相反结论的辩证法,但头号“反动统治者”突然变成朋友之类的180度大转弯,岂能轻松用万能的辩证法辨析?我那颗17岁青年工人的纯洁之心,已被广播和报纸忽东忽西的言论震得忽上忽下乱颤!
美国印象
前往约巴林达镇的那段91号高速路超过20英里(30多千米),根据路牌的限速指示,以65英里(约100千米)的车速行进在宽松的车流中轻松惬意,令我回想起对美国的早期印象。
我少年时期所获美国印象,源自于马克·吐温、杰克·伦敦、西奥多·德莱塞等作家的小说。尼克松访华后,为了应对众多领导干部对美国突然变敌为友的困惑,有关部门专门组织翻译了一批与美国相关的内部书籍供领导干部们“批判”。当时我乃青工一枚,本来不具备阅读这些内部书籍的资格,但凭着招人喜爱的渴求知识愿望,获准阅读过寓言体小说《海鸥乔纳森》、记述美国精英决策过程的《出类拔萃之辈》和尼克松所著《六次危机》。从中得知约翰逊总统还有个“德克萨斯州的无赖”雅号;那帮毕业于常春藤名校的政治精英可以有高达六位数的年薪;基辛格虽风流成性,但其勤勉工作的精神在白宫历史上无人匹敌;尼克松颇似曾国藩“屡败屡战”的六次挫折由“危”转“机”。而总统艾森豪威尔的口吃被副总统尼克松誉为思维超前于语言的溢美之辞,更令我忍俊不禁!
尼克松馆
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很快结束,刚过十点整的开馆时间,我就在尼克松馆停车坪的树荫下停好车。在前台出示驾驶证,以老年人优惠价17美元购得入场券。入口处荷枪保安询问是否带有武器?简单给予否定答复后也不用检查,甚至没有多看一眼就立即放行,让人觉得他的查询纯属多余。
理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Richard Milhous Nixon),爱尔兰人后裔,大学毕业后先当律师,二战时入海军,复员后曾当选众议员与参议员。1952年作为艾森豪威尔的搭档竞选成功,任美利坚合众国第34任副总统。1960年、1964年两度竞选总统失败。1968年竞选总统获胜,1972年成功连任,系美国第37任总统。1974年因“水门事件”,成为美国有史以来第一位自动辞职的总统。
尼克松馆用一个椰树相伴的长条形水池连接尼克松故居、尼克松夫妇墓地及图书馆暨博物馆的U形建筑。夫人比尼克松大一岁,早其一年去世,俩人均享年81岁。故居是尼克松的人生起点,墓地是他的人生终点,故居和墓地之间的距离之近,仿佛昭示人生苦短的普世哲理。尼克松夫妇的墓碑低矮朴实,在尼克松的墓碑上,镌刻其1913-1994的生卒年及墓志铭:“历史所能赋予的最高荣誉是和平缔造者( The greatest honor history can bestow is the title of peacemaker )”。
紧邻墓地的“第一夫人玫瑰园”,满植卡特、克林顿等六位总统夫人亲手种植的红色、白色玫瑰,使整个建筑群在加州阳光下更具活力,又给人以亲切的感受。
尼克松馆藏有多达4600万页的纸质文件、6900个音频文件、5110部影片、5650个视频文件和50万张照片供研究者使用。馆内精准复制了总统的椭圆形办公室、展示了他极具历史意义的中国之行、显示美国实现人类壮举的登月舱等设施以及冷战结束的标志—一块柏林墙体构件。
灰暗与惊喜
进馆大厅正面是一幅巨大的尼克松油画像,仿佛向们复述1990年开馆时尼克松的致辞:
当你们徜徉于这座图书馆时,我希望你们铭记:历史固然饶有趣味,其重要性却在于指引我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When you go through the Library,I hope you will remember that while the past is interesting,it is important only as it points the way to a better future.)
进入馆内,走道两侧墙上满布尼克松上任之初的黑白照片,灰暗色调仿如哀歌,显示在越战正酣的背景下,美军战俘的凄惨状况,家人迎接越战归国军人的欢颜、国内反战导致的官民冲突与新任总统脸色凝重面对公众的情景……
没想到穿过这条灰暗走廊,眼前突然一亮:不觉间进入了世人熟知的美国总统椭圆形办公室。
这间办公室面积不过50平方米,小于国内许多企业家和政府官员的办公室。可能是认为美国太强大而无须顾忌中国风水讲究的“背后有靠”,总统座椅背后是寓意虚空的落地窗。大办公桌两侧摆放一对沙发,可供幕僚与总统等高而坐共商国事。桌前两排沙发,可用于多人参会。
此处虽贵为总统办公室,却不显奢华,唯一彰显国家庄严的标志是地毯与天花板相对应的美国国徽。
一位中年工作人员身着正装,和颜悦色地回答了我的问题后,提示我可坐在总统座位上任意摆pose拍照。闻言即坐大位,让他给我拍下了这张充满惊喜的照片。
尼克松治国的沉重与访客欢笑的轻松形成鲜明对比。
破局壮举
尼克松任内创造的政治资产丰厚。除实现人类登月发端于肯尼迪任期外,打开中美交往的大门、终止越南战争和结束冷战这三件大事,当属历史性突破。而这三项政治资产中,尤以打开中美两国交往的大门最具重要的历史意义!
尼克松馆为此专辟展厅,并在满布中国元素的大门上方标明“改变世界的一星期(The week that changed the world)”。进门迎面就是空军一号舷梯旁尼克松为弥补1954年杜勒斯的失礼而主动向周恩来伸手的雕像,并在这张照片的下方,注明与尼克松握手时周恩来的名言:你的握手跨越了世界上最宽阔的海洋。
展厅内所有展板均以中国红为背景,以照片和视频展示尼克松与中国最高级别领导人会见会谈、到长城等处参观、与普通人交流及军民挥舞“红宝书”的“文革”照片,同时也贴出1949年后中美成为仇敌的文字、尼克松任副总统时到台湾出席1953年阅兵式力挺蒋介石的照片,且不忘附加蒋夫人与尼克松夫人亦出席该次活动的说明。
尼克松访华仅有短短的一星期时间,但其引发二战后全球政治格局最剧烈变化的影响却延续多年!1972年2月访问中国后,他5月再访莫斯 科,促成了东西方关系缓和。紧随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并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一批西方国家相继与意识形态敌人—红色中国建立外交关系。1973年1月美国、北越等“三国四方”签署《关于在越南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协定》,美国得以从越战的泥潭中脱身。通过全面实施尼克松主义,美国在两霸相争的世界格局中逐渐占据上风。尼克松访华这个“改变世界的一星期”,重启了国际政治的意识形态体系,推动了世界和平与经济、文化交流,堪称20世纪政治史上的里程碑。
独特遗产
总统图书馆为美国独有事物,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它既保存总统的档案文件,又收藏总统接受的赠品、个人物品、图书、艺术品以及货币、邮票等各类收藏品,因此实际上是一个集中保管总统档案文件和其他历史资料并提供公众服务、兼具档案馆和纪念馆功能的场所。
富兰克林·罗斯福是唯一在任内看到自己图书馆建成的美国总统。就是他创立了总统图书馆募集私人资金兴建,但交由美国国家档案局(NARA)管理的制度。目前美国共有罗斯福、杜鲁门、艾森豪威尔、胡佛、肯尼迪、约翰逊、福特、尼克松、卡特、里根、布什和克林顿共12位总统相继建立的总统图书馆。1978年卡特总统签署《总统文件法》,规定自1981年1月20日起,所有总统文件均为国家财产,合众国将保留并持有总统文件的所有权与管理权。每当总统任期届满,国家档案与文件署即行清点、整理和保管总统文件。所有总统图书馆建成后,再交国家档案局管理。
从1940年建成第一个罗斯福总统图书馆起,所有总统图书馆都为公众提供了不同形式的服务项目,以便参观者对总统及总统执政期间各行政机构、美国整个政治系统运作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虽然这些图书馆享有总统图书馆的尊称,但任何一个具研究功能的美国机构都可以使用它。研究人员可以查阅馆藏文件、文献、图片及音像资料,但不允许带出馆外。每年约有1万名研究人员光顾总统图书馆,参观者更多达100万以上。总统图书馆因承担为学术研究和公众参观等服务功能,被里根总统称为美国人的“民主课堂(classrooms of democracy)”。
多彩美国梦
在尼克松馆宽银幕电影放映室的红色外墙上,有一段尼克松的语录:
我信仰美国梦,因为我看到它在我自己身上变为现实。
尼克松1990年7月19日说这番话时,肯定是回顾自己从一个加油站和小超市老板的儿子成长为世界头号强国总统的过程。应该说这是一句良心话,因为这也是无数美国梦的版本之一。
但在中国人的眼中,尼克松实现的这个美国梦却有几分酸楚。从政前和普通美国人没啥区别:虽获两个学士学位,但其初进大学仅相当于中国的“二本”、娶个爱吸烟的老婆还大他一岁、生孩子没做到儿女双全、当律师没办过大案、参军却未参战;从政后也不见得高人一等:当了几年众议员和参议员,1952年竞选副总统时,仅有27000美元的资产,还背负了38500美元的债务;即使当了八年副总统后想再进一步当总统,也一次又一次地竞选失败;好不容易当上总统并连任,却因“水门事件”黯然辞职而结束其政治生涯。此后直至逝世,即使所著回忆录等书籍跻身畅销之列,其政治影响也极其有限。惟有在中国其声望不减,还可以带着老婆孩子享受远超其平民身份的总统待遇。
在美国人的眼中,尼克松实现的这个美国梦不可能更真实:他爱好体育和音乐、又在美国排名前十的杜克大学获得第二个学士学位;他当律师嫌工作太平淡而转身从军;当海军虽然做后勤工作,却获得两枚“战斗之星”奖章并晋升少校(相当于中国的正团级);33岁当选众议员,35岁连任,37岁当选参议员,39岁成为美国副总统;55岁当选美国总统;辞职后,在人生的低谷还把女儿嫁给了前总统艾森豪威尔的孙子、先后出版《尼克松回忆录》《真正的战争》《领袖们》《不再有越战》《1999:不战而胜》《超越和平》等畅销书。
归途遐想
驾车驶离尼克松馆,在几乎没有拥堵的返程路上,参观尼克松馆所获印象和我在那段历史时期的经验交替浮现脑海:
尼克松访华之前,大多数中国人生活在非黑即白的单色世界里。在舆论营造的幸福天堂里满怀怜悯地以为“世界上还有三分之二的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只知道在一次次政治运动中清除“阶级敌人”,浑然不觉世界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真实情况。
尼克松访华,打破了大多数中国人仿如瞎子摸象认识世界的受限局面,中国人对世界的认知从此由黑白转向彩色。最先出现的变化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单调的政治宣传节目中增开英语教学节目,吸引了包括我在内的大批年轻人,尽管We can build big ships in small shipyards(我们能在小船坞里造大船)的内容显然不符合事实,却是我学到且无法忘记的第一个英语长句。
尼克松是美国骨灰级的反共政客。从麦卡锡时代的希斯案,到与赫鲁晓夫的厨房辩论,无不显示其对共产主义和共产党政权的极端仇恨。但偏偏是他而不是其他美国总统,打开了同共产党中国交往的大门。从尼克松馆的布局和内容,能明显看出中国和中国领导人在尼克松心中的分量,同时也在告诉参观者:打开中国大门重建美中关系,是他政治生涯中最荣耀的部分。
尼克松访华之后,地球围绕太阳转动的频率虽然不变,但中国的变化频率却骤然加快:随着“文革”结束、“改革开放”启动,“思想解放”“拨乱反正”松解了中国人身心的束缚,政治、经济、社会各领域中涌出无数的“今是昨非”,为此后数十年中国的高速发展奠定了广泛而深厚的社会基础。中国人因为发现世界原本为彩色而迸发出的能量,不知相当于多少颗美国人发明的原子弹?
尼克松之后,美国换了八位总统,中国换了五位总书记。在此期间,1977年上大学,努力学习科学技术知识圆了我的工程师之梦;1985年到日本接受技术培训,亲身感受到发达国家的科技进步与经济繁荣;1990年到深圳经济特区工作,见证了自由市场在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关键性作用。而在此期间最重要者,莫过于女儿获得全额奖学金成为耶鲁大学的新生,在我们与美国之间建立了一个最直接的认知渠道。自2004年到耶鲁大学参加女儿的毕业典礼起,我们多次去美国探亲,一次比一次见到更多的中国人,也一步一步更深入地观察到美国社会制度、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与中国的巨大差异。
尽管两国之间有着大量重叠利益和社会制度等深刻矛盾,中美两国关系依然在有限的合作与有限的冲突中缓行。已然打开的交往大门,无论谁都不可能重新关上。每天1.4万人往返于中美之间,当他们跨越对方入境口岸时,可能没人想起当年是尼克松以极大的勇气和高度的政治智慧打开这扇大门,为中国走向开放创造了国际条件,但历史却会永远铭记:这,就是尼克松总统留给世人的珍贵遗产。
汤涛
2019年9月19日于深圳